他的声音沉稳清晰,条理分明,从113师入朝后的首战飞虎山,到上甘岭的坑道坚守,再到汉城的攻坚战、铁原的追击战,一场场战役的部署、战果、伤亡情况,都汇报得详细具体。
“……汉城战役中,我们利用美军与韩军的配合漏洞,从结合部穿插,先歼韩军第6师一部,再阻击美军黑人团,共歼灭敌军437人,缴获坦克8辆、重机枪32挺,为大部队攻克汉城打开了通道。”
何大清指着报告里的战术示意图,“但这次战役也暴露了问题,我们的反坦克武器不足,战士们只能靠炸药包近距离攻击,伤亡比预期多了17人。”
他没有只报喜不报忧,反而主动提起了战术上的不足:“铁原阻击战时,我们的坑道防御虽然有效,但初期通风和补给设计不合理,导致部分战士出现冻伤、窒息,后来借鉴了友军的经验才改进。这些问题,我都写在了反思里,后续部队可以参考改进。”
王军长听得认真,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偶尔打断他提问:“留守的部队在朝鲜重建,具体负责哪些工作?和朝鲜方面的对接有没有问题?”
“主要负责汉城至仁川的公路修复、平壤两所小学的重建,还有三家工厂的设备检修。”何大清拿出留守工作对接方案,
“我们和朝鲜劳动党成立了联合工作组,每天互通进度,朝鲜民众也很配合,目前没有出现对接问题。我已经跟赵刚交代过,遇到技术难题可以联系国内的工业部门,比如第三工业部,他们研发的设备或许能派上用场。”
汇报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从战绩到反思,从战士安置到留守对接,何大清面面俱到,没有一丝遗漏。
他知道,这不仅是对军部的交代,更是对牺牲战友、对祖国的负责。
王军长听完,站起身,走到何大清面前,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大清同志,113师在朝鲜的表现,军部和中央都看在眼里。你们打出了志愿军的威风,守住了祖国的门户,立了大功!彭总特意给军部发了电报,表扬你‘指挥果断、战术灵活,既善攻坚,又能守成,是难得的将才’。”
王军长话音刚落,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印着军部公章的假条,递给何大清:“你在朝鲜两年多,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跟家人好好团聚过。军部研究决定,给你放一周假,好好回家陪陪家人,弥补一下对他们的亏欠。”
何大清接过假条,上面写着“准予何大清同志休假一周(2月15日-2月21日),期间安心陪伴家人,无需处理工作事务”,落款是军部的公章和王军长的签名。
看着这张薄薄的纸,他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这两年多,他最亏欠的就是家人。
吕清心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雨阳刚上大学就肩负起兄长的责任,雨柱放弃考大学学厨师养家,雨水还小就盼着父亲归来,这些画面在他脑海里闪过,心里满是愧疚。
“军长,这……”何大清想说“不用这么久”,却被王军长打断。
“别多说!”王军长拍了拍他的肩,“这是命令!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回家陪家人,吃顿热饭,睡个安稳觉。113师的后续工作,军部会安排人对接,你不用操心。”
他顿了顿,笑着补充,“听说你家雨柱在丰泽园学厨,手艺不错,你也尝尝儿子做的菜,别总想着部队的事。”
何大清点点头,把假条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像是珍藏着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
他站起身,对着王军长敬了一个军礼:“谢谢军长!谢谢军部的关怀!休假结束后,我立刻归队,听从军部安排!”
“去吧!”王军长挥挥手,“代我向你家人问好,告诉他们,何大清是英雄,他们也是英雄家属!”
走出军部办公楼,春日的阳光透过松柏的枝叶,洒在何大清的身上,暖洋洋的。
他抬头看了看天空,湛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没有了战争时期的硝烟,格外清澈。
小李开车送他去四合院,路上,何大清一直看着窗外,北平的街道越来越熟悉,离四合院越来越近,他的心跳也越来越快。
他摸了摸贴身口袋里的假条,又想起文件包里的牺牲战士名单,心里百感交集。
这一周的假期,对他来说,不仅是和家人团聚的时光,更是对牺牲战友的告慰。
他要带着家人的牵挂,带着和平的希望,好好生活,不辜负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安宁。
吉普车转过南锣鼓巷的拐角,四合院的青砖灰瓦映入眼帘。
何大清深吸一口气,推开车门,朝着那个阔别两年多的家,大步走去。
一周的假期,不算长,却足以让他弥补对家人的亏欠,也足以让他在短暂的休整后,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为祖国的国防建设,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