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凯旋与留守(1 / 2)

1953年初春的朝鲜平壤郊外,晨雾还未散尽,汉江的冰面开始消融,露出泛着暖意的江水。

何大清穿着洗得发白的志愿军军装,肩章上的硝烟痕迹尚未完全褪去,正站在部队集结的广场上,目光扫过整齐列队的113师战士。

他们是第一批奉命回国的部队,而其他兄弟部队,将留在朝鲜,协助当地民众重建家园。

广场另一侧,留下的战友们正与他们一一拥抱告别。

赵刚原本也是113师的骨干,这次主动申请留下,他握着何大清的手,眼眶发红:“师长,我在这儿帮朝鲜老乡把路修通、把学校建好,等完成任务,再回北平找您喝红烧肉就酒!”

何大清拍了拍他的胳膊,语气沉重却坚定:“照顾好自己,也照顾好兄弟们,建设朝鲜同样是大功一件,祖国等着你们凯旋!”

战士们的背包里,除了简单的行囊,还装着朝鲜民众赠送的纪念品。

老阿妈妮织的围巾、孩子们画的“和平”主题画、还有从战场上捡来的弹壳磨成的小摆件。

这些带着温度的物件,记录着两年多的血与火,也见证着跨越国界的深厚情谊。

“出发!”随着何大清一声令下,113师的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朝着平壤火车站走去。

队伍里,有的战士哼起了《志愿军战歌》,歌声里没有了战前的激昂,多了几分归乡的温情;有的战士从背包里掏出家人的照片,贴在胸口,眼神里满是期待。

他们中,有人两年多没见过父母,有人错过了孩子的出生,还有人临走前的未婚妻,如今早已等成了盼归的亲人。

火车缓缓启动时,站台上突然跑来一群朝鲜民众,他们举着写有“中朝友谊万古长青”的标语,手里提着装满年糕、咸菜的布包,朝着火车挥手呐喊。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阿妈妮,追着火车跑了很远,嘴里喊着生硬的中文:“孩子们,一路平安!常回来看看!”

何大清站在车窗前,对着民众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他想起刚入朝时,朝鲜民众冒着炮火给部队送粮食、当向导;想起上甘岭战役时,朝鲜姑娘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包扎伤口;想起停战协议签订后,老乡们拉着战士的手,说“以后再也不用躲防空洞了”。

这份情谊,早已刻进了每个志愿军战士的心里。

火车一路向北,朝着祖国的方向驶去。

战士们聚在一起,聊着回家后的打算:“我要先给爹娘磕个头,让他们看看我还活着”“我要娶媳妇,把耽误的婚礼补上”“我要去看看牺牲战友的家人,告诉他们,他们的孩子是英雄”。

何大清坐在一旁,听着战士们的念叨,心里也满是牵挂——他想尽快回到四合院。

看看吕清心是不是又添了白发,看看雨阳在第三工业部干得怎么样,看看雨柱的厨艺有没有进步,看看雨水是不是已经长成了大姑娘。

他从口袋里掏出那个记满牺牲战士名单的笔记本,轻轻摩挲着,心里默念:“兄弟们,我们要回家了,很快就能给你们的家人带去消息,你们的牺牲,没有白费。”

就在何大清部队踏上归程的同时,留下的志愿军部队已经投入到紧张的重建工作中。

他们脱下军装,换上工装,拿起铁锹、锄头和锤子,在朝鲜的土地上,开始了另一番“战斗”。

在汉城郊外,战士们正忙着修复被炸毁的公路。

之前的战火让公路布满弹坑,桥梁也被炸毁,出行极为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