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的东北边境,鸭绿江上的冰层还未完全消融,寒风卷着雪粒,像刀子一样刮在人脸上。
何大清站在江堤上,望着对岸朝鲜境内升腾的硝烟。
就在昨天,美军的轰炸机越过边境线,将瑷珲镇外的一个小村庄炸成了火海,三名村民受伤,两间民房化为灰烬;更早之前,美军侦察机几乎每天都在边境上空盘旋,甚至有武装巡逻队偷偷摸至界江附近,挑衅的意味越来越浓。
指挥部里,电台的滴答声格外急促,作战参谋正逐字念着最新情报:“美军第8集团军已推进至朝鲜定州地区,距离中朝边境仅50公里;其空军多次越界轰炸我边境村镇,地面部队在江对岸构筑临时工事,似有进一步北进意图……”
何大清的手指重重按在地图上“鸭绿江”三个字,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新中国刚成立一年,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绝不能被战火撕碎。
就在何大清紧锣密鼓部署边境防御时,中央军委的绝密电报通过加密频道传至指挥部,电报内容让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伟人在中央会议上明确指出:“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美国把战火烧到家门口,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不仅是为了朝鲜人民,更是为了守护新中国的和平!”
紧随其后的,是另一道振奋人心的指令: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即刻率部入朝作战。
东北边防军改编为志愿军首批参战部队,其中何大清所部(原东北边防第一旅,改编为志愿军第38军113师)为先头部队,务必于三日内完成集结,做好跨过鸭绿江的准备。
“彭老总!”何大清看到“彭德怀”三个字时,眼眶瞬间发热。
他早闻彭老总“横刀立马”的威名,当年在华北抗战时,就曾听过彭老总指挥百团大战的壮举,如今能在他麾下出征,既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他立刻召集师部全体干部,将伟人的指示和任命传达下去,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一营营长李建国猛地站起来:“副司令员(此时何大清已任113师师长)!咱们早就等着这一天了!美军敢炸咱们的村庄,咱们就把他们打回老家去!”
接下来的三天,113师的军营里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备战景象。
战士们忙着检查武器——步枪擦得锃亮,刺刀磨得锋利,迫击炮的炮管被反复校准;后勤队的战士们从仓库里搬出何大清提前从农场商城兑换的物资:防寒性能极佳的棉大衣、能快速止血的急救包、高热量的压缩饼干,还有几门轻便的无后坐力炮,这些“特殊物资”被悄悄分发到各连队,何大清只叮嘱一句:“用好这些家伙,多杀敌人,少流血。”
战前动员大会上,何大清站在高台上,身后是鲜红的志愿军军旗。
他看着台下三千余名战士,他们中有的是从东北打到北平的老兵,有的是刚入伍不久的青年学生,此刻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坚定。
“兄弟们!”何大清的声音穿透寒风,“美军把炸弹扔到了咱们的土地上,把枪口对准了咱们的同胞!现在中央命令咱们入朝,咱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赶回去,让他们知道,中国人不好惹,新中国不好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