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五年后(2 / 2)

这一年,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已肉眼可见地减少。

曾经遍布热河的据点,如今十有八九已撤走,只剩下北平、天津、承德等几个大城市还驻有少量日军,且大多龟缩在城里,连外出巡逻的频次都减了大半。

何大清派出去的侦察兵传回消息:“鬼子把各县的兵力都集中到了铁路沿线,好像在防备苏联那边,连伪军都开始偷偷跟咱们联系,问‘要是鬼子走了,能不能饶他们一命’。”

一次作战会议上,吕卫国拿着日军布防图,笑着说:“现在咱们的队员出去,都能看到老百姓在田里种麦子了——往年这时候,鬼子早来抢粮了,今年连影子都没见着。”

何大清却没放松警惕。他知道,日军虽在收缩,但仍有顽抗的实力,且国际战局也在变化。

太平洋战场上美军节节胜利,欧洲战场德军陷入困境,鬼子已是强弩之末,却可能在最后时刻狗急跳墙。

因此,他一方面让兵工厂继续生产武器,保持纵队1.8万人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开始组织“收复区筹备队”,培训队员学习战后重建知识,比如如何修复房屋、如何分发粮种、如何帮助百姓恢复生产。

“10亿金币,不能只用来打仗。”何大清在会议上强调,“等收复北平、天津,咱们要让百姓们知道,抗战胜利不是结束,是好日子的开始。

农场的粮种要分给农民,牧场的牛羊要分给受灾的家庭,工厂要优先雇佣失去亲人的百姓——咱们不仅要把鬼子赶出去,还要把家园建得比以前更好。”

1943年的中秋,根据地举办了一场热闹的联欢会。

队员们、百姓们、学校的孩子们聚在操场上,桌上摆着牧场产的羊肉、农场种的月饼,连医疗站的医生、工厂的工人都来了。

何雨阳和何雨柱拉着几个小伙伴,在人群中穿梭,手里拿着用纸做的小灯笼;吕清心坐在何大清身边,偶尔给他递一块月饼,脸上满是笑意。

联欢会的最后,何大清走上台,手里拿着一张画——是何雨柱画的“抗战胜利图”,上面有飘扬的国旗,有重建的房屋,有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

“兄弟们,乡亲们!”他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操场,“八年抗战,咱们熬过来了,鬼子的日子不多了!明年,咱们就能打回北平,打回南京,收复所有失地!到时候,咱们用农场的粮种种出最好的麦子,用牧场的羊毛织出最暖的衣服,让孩子们都能在教室里读书,让老人们都能安享晚年!”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孩子们的欢呼声、大人们的喝彩声,在秋夜里久久回荡。何雨阳拉着何雨柱的手,大声喊:“爹!明年咱们回北平,我要在四合院的石榴树上挂灯笼!”

何大清笑着点头,目光扫过满场的笑脸。

从1937年的炮火纷飞,到1943年的秋光正好,他守着根据地,守着家人,守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希望,而这希望,即将在不远的明天,绽放成胜利的光芒。

夜色渐深,月光洒在根据地的每一寸土地上,照亮了学校的窗户,照亮了工厂的烟囱,照亮了牧场里熟睡的牛羊。

何大清牵着吕清心的手,两个孩子跟在身后,一家人慢慢走回家。风里的谷物清香越来越浓,仿佛在预告着,一个属于和平与重建的春天,已悄然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