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推广成功(1 / 2)

首先是土地的变化。

使用了新式曲辕犁深耕过的田地,土壤明显比旁边依旧使用旧式直辕犁的土地更加松软、透气,保墒能力也更强。

春雨过后,这边的土地能更快地吸收水分,而不像邻田那样容易形成板结。

接着是秧苗的长势。

“天启一号”稻种发芽后,便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苗株健壮,根系发达,叶片绿得发亮,在阳光下油汪汪的,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锦缎,精神头十足,将旁边田里那些略显黄瘦的传统秧苗比了下去。

原本抱着看热闹心态的农户们,态度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

从最初的嘲讽围观,到后来的窃窃私语、指指点点。

再到后来,一些按捺不住好奇心的老农,开始趁着休息的间隙,凑到田埂边,蹲下来,仔细打量那些长势喜人的秧苗,用手捻捻泥土,眼中流露出惊异和不解。

“这位夫人,”

一位姓张的老汉,终于忍不住,操着浓重的乡音开口问道,

“你家这秧苗……咋长得这么旺相哩?瞧着就跟……就跟吃了仙丹似的!”

贺归轩直起腰,用布巾擦了擦额角的细汗,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

“张大爷,这不是仙丹,是种子好。这‘天启一号’本就是选育出来的良种,根壮,抗病,自然长得精神。”

“那……这犁,”

另一个农户指着田里摆放的曲辕犁,

“用着真比咱们那老家伙省劲?”

林宥霆正好走过来,接口道:

“确实省力不少。转弯灵活,入土深,犁得透。几位若不信,可以过来试试手感。”

有几个年轻力壮的农户闻言,还真就好奇地过来试了试,一番操作下来,脸上都露出惊讶的表情:

“嘿!还真是不一样!轻省多了!”

贺归轩和林宥霆便趁热打铁,用最朴实的、农民能听懂的语言,解释深耕如何能让庄稼根系扎得更深,吸收更多养分;介绍“天启一号”不仅抗病,预估穗子会更长,结的谷粒会更饱满。

林宥霆甚至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拉着,给他们算一笔简单的经济账:一亩地若能多收一两石粮食,意味着能多换多少盐巴,多少布匹,或者能给家里的娃儿多添一件新衣……

亲眼所见的差异,加上这实实在在的利益演算,比任何官府的公文和说教都更具说服力。怀疑的坚冰,开始一点点融化。

当稻禾开始抽穗,那沉甸甸、金灿灿的稻穗几乎压弯了坚韧的稻秆时,所有的犹豫、观望和最后的疑虑,都彻底烟消云散了!

贺归轩他们田里的稻谷,穗子长得惊人地长而饱满,颗粒密集,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金色光泽。

而旁边使用传统方法和稻种的田地,稻穗明显短了一截,颗粒也稀疏不少。

这视觉上的巨大差异,极具冲击力!

收割之日,几乎全村,甚至邻近村子听到消息的农户,都乌泱泱地围了过来,将那片金黄的试验田围得水泄不通。

人们眼中充满了惊叹、羡慕和难以置信。

“额滴个娘嘞!这穗子……这穗子成精了吧?”

“快看那谷粒!多饱实!都快撑破壳了!”

“这得……这得比咱们多收多少啊!”

经过里正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农亲自监督称重,最终结果出来——贺归轩他们这区区几亩试验田的亩产,竟然达到了惊人的四石二斗!

而当地往年最好的田地,丰年亩产也不过三石左右!

足足高出四成多!

人群瞬间沸腾了!惊呼声、赞叹声、议论声汇成一片!

事实胜于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