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聚变引擎喷出幽蓝色的等离子尾流,光芒在真空中无声地绽放。两艘“星汉”级殖民舰缓缓加速,脱离“归墟”船坞,调整航向,最终对准了南门二(半人马座a星)的方向。
它们的速度将逐渐提升至光速的15%,即使如此,抵达比邻星也需要近三十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旅程中,大部分船员将进入休眠状态,由高度智能的AI“女娲”系统管理舰船,只有少数值班人员轮流苏醒,维护系统,并持续接收来自太阳系的微弱信号(尽管将有数十年的延迟)。
它们像两颗被文明之手奋力抛向深空的蒲公英种子,带着所有的记忆、知识和基因,飘向黑暗的宇宙深渊,寻找一片可能适宜生长的土壤。
四、地球的凝望
在“星汉”舰队启航后,欧阳靖院士独自留在空荡荡的控制中心,久久凝视着雷达屏幕上那两个逐渐远去、最终与星空背景噪声融为一体的光点。他低声吟诵了一句古老的诗词: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类的个体生命,在宇宙尺度下,如同朝生暮死的蜉蝣。而人类文明本身,在这浩瀚的宇宙中,又何尝不是一粒微尘?派遣“火种”,既是文明的远见,也是面对无尽时空的深深无力感中,所能做出的最勇敢、最悲壮的反抗。
五、秘密与希望
“火种”计划的启航,被列为最高机密,仅有极少数核心决策者知晓。它对内,避免了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的“末日论”;对外,隐藏了中国的终极战略底牌,也避免了刺激其他大国可能采取的过激反应。
但在最高层的心中,这两艘远去的飞船,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安心。无论太阳系内发生什么——是“引力之声”带来的灾难,还是与美国的终极决战,甚至是人类自身的错误导致毁灭——至少,在遥远的比邻星,还可能有一支人类的血脉,在默默地延续。文明的火种,并未完全系于太阳系这一棵树上。
六、星海的征途
“寻梦号”与“开拓号”的身影,彻底消失在星际尘埃之中。它们携带着人类的语言、艺术、科学、历史,以及所有对故乡的思念,驶入了永恒的沉默。
这是一场持续数代人的孤独远征,是一次以世纪为单位的生命赌博。没有人知道终点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是适宜居住的“蓬莱”星,还是荒芜的岩石,或者是更无法想象的存在。
但启航本身,就是答案。它宣告了人类这个物种,不再甘心被束缚在母星的摇篮里,也不再将命运的赌注全部压在眼前的纷争上。他们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将文明的火种,撒向星海。
无论未来是吉是凶,人类文明,已经为自己买下了一份跨越光年的“保险”。这份保险的保费,是勇气、智慧和漫长的孤寂。而“火种”的启航,也标志着中国在太空时代的征程,从“生存”与“竞争”,迈向了更宏大的“延续”与“传承”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