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架“影龙”空天战机以极高的速度掠过演习区域边缘,其超高速产生的音爆云震撼了整个海域,展示了强大的快速响应和威慑能力。
三、指挥中心的神经
在海南岛的榆林地下指挥中心和“蓝岭号”指挥舰上,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中方指挥中心:
“报告!美方驱逐舰正在切入我护航舰航线!”
“歼-11编队报告,已被对方火控雷达锁定!”
“轨道侦察显示,‘复仇者号’释放的无人机群有向我演习区边缘靠近的迹象!”
指挥官面色凝重,下达指令:“保持克制,严格按照交战规则行事。命令驱护舰进行战术机动规避,战机实施反锁定机动。通知‘赤龙号’,加强对美空天母舰的监视,做好应急准备。”
美方指挥中心:
“中国潜艇信号消失!可能已潜入深海!”
“他们的空天战机速度太快,我们的防空系统反应时间严重不足!”
“‘赤龙号’的轨道位置对其水面舰队支援极为有利!”
美军指挥官同样压力巨大:“命令各舰保持安全距离,加强反潜搜索。预警机前出,扩大监控范围。向太空军请求,加强对‘赤龙号’及其附属平台的跟踪与模拟压制。”
四、悬崖边的克制
尽管对抗激烈,险情频发,但双方都表现出极强的专业性和克制力,始终保持在“模拟对抗”和“规则内挑衅”的边界之内,没有开火,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碰撞。这更像是一场意志和神经的较量,看谁先眨眼,看谁能更好地控制局势。
最终,双方演习按预定计划结束。舰机各自撤回集结海域或返航。
五、余波与警示
演习结束了,但南海的天空与海水并未恢复平静。
战略信号:双方都通过这次大规模、高强度的对峙,向对方清晰地传递了己方的决心、能力和底线。中国展示了在家门口维护主权和安全的强大实力,美国则表明了其维持“航行自由”和军事存在的坚定立场。
危机管控:这次演习也检验了双方在极端紧张情况下的危机管控机制。虽然摩擦不断,但最终没有升级为冲突,表明现有的沟通渠道和交战规则仍在发挥作用,但也暴露了其脆弱性。
新的常态:这种高强度的海上、空中、空天立体对峙,很可能成为未来南海乃至更广阔印太地区的“新常态”。每一次对峙,都是为可能的真实冲突进行预演和铺垫。
南海的波涛之下,暗流更加汹涌。这场演习对峙,并非终点,而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一次预演。双方都清楚,下一次相遇,可能就不会再有演习规则的保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