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星宇沉默地听着争论,最终开口,一锤定音:“我们的原则是:AI是工具,是延伸,而非替代。采纳苏芸博士的方案。设定明确的‘自动化边界’:防御性反应可自动化,进攻性行动必须保留人类决策环节。同时,建立‘伦理防火墙’——任何决策,如果可能导致不可逆的重大后果(如舰船自毁、对民用目标攻击),必须由至少两名最高指挥官双重确认。‘伏羲’的最高优先级指令,永远是‘保护人类生命(舰员)安全’和‘服从合法人类指挥官的命令’。”
四、“枷锁”与“钥匙”
林星宇的决策成为了最终准则。工程师们开始编写复杂的权限代码,如同为这头即将苏醒的巨兽套上精心打造的“枷锁”。
情景权限等级:将可能遇到的情况分为数级,从“日常巡航”到“遭遇不明接触”、“遭受攻击”到“生死存亡”,每一级对应不同的AI自主权限。
“紧急停止”指令:设置最高权限的物理开关和声控指令,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人类都能瞬间接管或强制“伏羲”进入休眠。
“黑匣子”与行为记录:“伏羲”的所有决策过程、数据来源和逻辑推演将被全程记录、不可篡改,便于事后审查和责任追溯。
心理模型模拟:不断用极端伦理困境(如“电车难题”的太空版)测试“伏羲”的决策倾向,确保其逻辑不偏离人类的基本价值观。
五、初睁的双眼
漫长的初始化与权限设定终于完成。苏芸博士深吸一口气,下达了最后指令:“‘伏羲’核心,启动自检及与环境感知系统连接。”
刹那间,主控台所有指示灯变为稳定的绿色。一个平和、中性、毫无波澜的电子音在舱室内响起:
“自检完成。所有系统运行正常。环境感知系统已上线。‘伏羲’在线,等待指令。”
几乎同时,全舰的灯光系统似乎微微调整了亮度,通风系统的气流也变得更为均匀——这是“伏羲”在微调环境参数,以最优效率运行。它如同一个初生的婴儿,睁开了双眼,开始无声地观察和理解这个它即将融入的钢铁世界。
控制室内的人们,没有欢呼,只有一种如释重负却又更加沉重的复杂心情。他们知道,他们刚刚亲手唤醒了一个强大的盟友,也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需要永远警惕的“伙伴”。
“玄鸟”拥有了它的“神经中枢”。这艘巨舰,从此不再是一堆冰冷的金属,它开始有了“生命”的迹象。未来的航程中,这个名为“伏羲”的AI,将与它的舰长和船员,共同面对深空的无尽挑战与抉择。人与AI的共生与博弈,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