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怪异而紧张的谈判氛围
地点:维也纳联合国中心,一个经过特殊加固的地下会议室。长长的谈判桌,一端是中方代表团,一端是美方代表团,双方成员面色冷峻,眼神接触时充满不信任。
同步的战争新闻:谈判桌旁的数个屏幕,实时显示着来自近地轨道和月球轨道的卫星图像和战报摘要。就在代表们落座后几分钟,一条简讯闪过:“美方一艘侦察舰在L4点附近与我方巡逻艇发生短暂交火,双方互指对方挑衅。”这条消息让会场气氛更加凝固,美方首席代表冷哼一声,中方代表则面无表情地记录着。谈判桌与战场,形成了荒诞而残酷的同步进行时。
2.首要难题:如何实现“停火”
谈判一开始就陷入最基础也最棘手的程序性问题:在广阔的、三维的太空战场上,如何定义并执行“停火”?
美方立场:要求中方舰队首先后撤至战前位置(即承认月球静海基地附近为争议区),并停止一切“挑衅性”侦查活动,作为停火先决条件。
中方立场:坚持停火必须是无条件且同时的(siultaneoandunditional),并要求美方舰队首先撤离至地球同步轨道以外,解除对中国太空资产(如空间站、月球基地)的即时威胁。
争论焦点:
“防御性”与“挑衅性”的界定:中方在己方空间站附近部署防御平台,是自卫还是升级态势?
无人单位的处置:遍布战场的侦察卫星、无人机、智能水雷,是否在停火范围内?如何保证它们不误判?
验证机制:如何确保对方遵守停火承诺?美方要求第三方核查人员享有“完全准入权”,被中方断然拒绝,视为主权侵犯。
3.核心障碍:“秃鹫号”与战争责任
这是最情绪化、最难以逾越的障碍。美方代表强烈要求谈判议程必须首先讨论“秃鹫号”被击沉事件。
“在讨论未来之前,必须澄清过去!中方必须对此暴行承担责任,包括道歉、赔偿和对相关指挥官的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