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产业大臣忧心忡忡:“但是,与中国彻底切割?我们的电子、汽车、精密机械产业将遭受难以估量的损失!中国市场……”
外务大臣面色沉重:“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选择。选择美国,意味着全面融入其主导的‘太空技术安全联盟’,将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但若表现出任何犹豫,将立刻失去美国的战略信任和安全保障。我们必须做出抉择……”
最终,在巨大的安全压力下,日本政府宣布:“鉴于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日美同盟的重要性,日本将参与美国主导的太空安全倡议。”韩国在经历类似的激烈辩论和来自美国的强大压力后,也做出了类似但略显模糊的承诺。
阿斯塔纳,上合组织秘书处。
成员国代表会议同样充满争论。
印度代表态度谨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上合组织是区域合作平台,不应成为任何形式的军事同盟。我们呼吁中美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印度与中美双方都有深入合作,不愿选边站。
巴基斯坦代表则明确支持中国:“中国是巴基斯坦全天候的战略伙伴。我们坚信中方行动的正当性,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在太空搞霸权主义。巴方愿与中方深化太空合作。”
中亚各国代表则左右为难,既希望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获益,又担心过度刺激西方和俄罗斯,大多表态呼吁和平,但行动上倾向于加强与中俄的技术协调。
世界地图的政治板块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新拼合。
北美、大部分西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逐渐汇集到以美国为首的阵营周围,打着“维护太空自由与安全”的旗号。
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以及部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非洲和拉美国家则形成了另一极,强调“反对太空霸权”、“维护发展权”和“多极化世界”。
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和中立国(如印度、印尼、部分中东国家)则试图艰难地保持平衡,呼吁对话,避免成为新冷战的战场。
世界,在无声中分裂成两个巨大的、对立的战略阵营。经济、技术、外交的铁幕正在缓缓降下,从地球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太空。每一次轨道机动,每一次网络攻击,每一次外交表态,都在加深这道裂痕,将人类推向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体系性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