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官展开明黄的圣旨,用尖细而清晰的嗓音高声宣读起来。圣旨中先是褒奖了蜀王多年来镇守蜀地的功绩,随即话锋一转,提及蜀王近来身染沉疴,精力不济,已难以妥善处理繁重的蜀地政务。
紧接着,圣旨中特意提到了世子拓跋焘,赞扬他“虽年少,然仁心恤民,前有赈济灾荒、活人无数之功”,认为其已显露出治理之才与仁德之心。因此,皇帝特旨,提前册封拓跋焘为蜀王,命其即刻接管蜀地一切军政事务,担起镇守一方的重任,望其能恪尽职守,不负皇恩。
李华跪在地上听完,心中又是激动又是惶恐——激动的是自己竟如此突然地成为了真正的蜀王。他刚要按照礼仪谢恩起身,却见那宣旨的内官并未收起圣旨,反而又从身旁小太监捧着的锦盒中,取出了另一卷明黄绢帛!
厅内众人皆是一愣。
内官展开第二道圣旨,再次高声宣读。这道圣旨的内容却截然不同——原来,南方占城之地发生叛乱,局势危急,朝廷已命骁勇的鱼铜锣将军率军前往平定。皇帝陛下思虑再三,认为新任蜀王年轻有为,需经历战阵磨砺以增长见识、树立威望,特命其随军前往占城,担任监军一职,协助鱼将军处理军务,并代表朝廷督战安抚地方。
“啊?我……我去占城?还要当监军?”李华听完第二道圣旨,彻底懵了,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几乎忘了礼仪。他刚刚还在为成为蜀王、治理蜀地而心潮澎湃,转眼间就要被派到遥远的南方战场上去?这巨大的转折让他一时根本无法反应,脸上写满了错愕和难以置信。
见厅内众人都目光灼灼地看着自己,李华深知圣意难违,此刻绝无推拒的可能。他只好硬着头皮,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恭敬地伸出双手,接下了那两道分量极重的圣旨,高声道:“臣,李华,领旨谢恩!定不负陛下重托!”
宣旨程序完毕,气氛稍缓。那宣旨的内官却并未立刻离去,而是趁着众人上前向李华和蜀王妃道贺的间隙,悄悄给李华递了个眼色,将他拉至厅堂一侧僻静处。
内官压低了声音,几乎只有两人能听见:“蜀世子放心,陛下对您寄予厚望。此次南下占城,明面上是让您历练监军,实则……另有紧要任务需殿下亲自办理。”
李华心中一凛,凝神细听。
内官继续低语道:“前不久,京师大内天牢里……跑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女犯。此人身手不凡,心思缜密,且……知晓不少宫中秘辛,极度危险。根据线报,她极有可能潜往占城方向,去寻找她失散多年的父母。”
内官的声音更低了,几乎如同气音:“陛下的意思是……请殿下借监军之便,暗中查明此人下落,然后……”他做了一个极其隐晦的手势,“……悄悄处理干净即可,不必声张,也不必经过军法程序。届时,赵崇明将军会全力配合您的行动,听从您的调遣。此事关乎重大,万万不可让第三人知晓,即便是王妃娘娘和您的心腹之人,也绝不可透露半分。”说完还将一个纸条交给李华,“这便是她要去的地方!请殿下收好。”
李华接过以后,后背不禁冒出一层冷汗。原来所谓的监军历练只是个幌子,真正的目的是让他去当皇帝的密使,执行暗杀任务!他这才恍然为何会选中自己这个刚刚袭爵、毫无军旅经验的藩王。
但事已至此,他别无选择,只能重重地点了点头,低声道:“请公公回禀陛下,臣……明白了。定当谨慎行事,不负圣望。”
待宣旨的内官及一众随从离去,热闹的正厅骤然安静下来。蜀王妃强撑着的端庄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担忧与惶恐。她一把拉住儿子的手,眼泪如同断了线的珠子般直往下掉,声音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