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货车开走后,厂里的生产又恢复了日常节奏,主要赶国内的订单。但大家心里都惦记着国外的反馈,一有空就问阿澈有没有消息。
“老板,你说咱们那批出口的脆片,现在到国外了吗?”这天中午吃饭,张建国端着碗凑过来问。
“应该快到港口了,王经理说大概半个月能到超市。”阿澈扒了口饭,“再等等,有消息他会第一时间通知我的。”
老林也插了句:“我最担心藤椒味,国外人能不能接受那个麻味?别到时候卖不动。”
“王经理之前说样品反馈挺好,应该没问题。”阿澈说,“咱们按调整后的辣度做的,兼顾了口味和接受度,放心吧。”
话虽这么说,阿澈心里也有点忐忑。毕竟是第一次做出口生意,不清楚国外市场的具体需求,怕出什么岔子。
接下来的几天,厂里一边赶国内订单,一边开始筹备新品研发。之前的五种口味虽然卖得好,但市场上的竞品也在陆续推出新口味,阿澈想提前布局,保持竞争力。
“咱们现在有咸蛋黄、藤椒、原味、烧烤、番茄五种口味,接下来可以试试芝士味和海苔味,这两种在年轻人里很受欢迎。”阿澈在会上提出想法。
“芝士味我知道,挺香的,但不知道怎么加到脆片里,会不会烤的时候化掉?”老林皱着眉问,他负责研发,对工艺要求很清楚。
“我查过资料,有专门的芝士粉,熔点高,适合烤制。”阿澈说,“玲玲,你明天联系供应商,买一批优质的芝士粉和海苔碎,咱们先小批量试做。”
“好,我明天一早就联系。”玲玲点头记下。
李根也说:“我去超市看看其他品牌的芝士味脆片,买回来给大家尝尝,参考一下口感。”
“行,多买几个牌子的,对比一下。”阿澈说。
散会后,众人各司其职。李根第二天就买了七八种芝士味和海苔味脆片,大家尝了之后,各有各的看法。
“这个牌子的芝士味太淡了,跟没加一样。”刘梅拿起一包说。
“这个又太浓了,腻得慌。”赵芳皱着眉放下。
“海苔味的这个不错,咸淡刚好,还有海苔的香味,咱们可以按这个口感来。”老林拿起一包海苔脆片,仔细尝了尝。
阿澈点点头:“老林,你就按这个海苔脆片的口感为参考,芝士味的咱们取个中间值,既要有芝士香,又不能腻。”
“好,我这就准备试做。”老林拿着样品,去了烤制区。
玲玲也联系好了供应商,芝士粉和海苔碎很快就送来了。老林先按比例调配原料,把芝士粉和海苔碎分别加入面粉里,搅拌均匀,然后压成薄片,放进烤箱烤制。
第一批试做的芝士味脆片烤出来后,众人围过来尝了尝。
“芝士香是有,但有点干,不够脆。”阿澈咬了一口说。
“我觉得是烤箱温度太高了,烤过头了。”老林说,“下次调低十度试试。”
第二次试做,温度调低了,但又出现了新问题。“这次是脆了,但芝士味散了,没那么浓了。”张大姐说。
老林叹了口气:“看来温度和芝士粉的比例得好好拿捏,不是那么简单。”
海苔味的试做也不顺利。第一次烤出来,海苔的香味很淡,而且脆片颜色不均匀。
“是不是海苔碎加少了?”李根问。
“我加的量不少,可能是海苔碎烤的时候烤焦了,香味就散了。”老林看着烤焦的边缘说。
接下来的几天,老林天天泡在烤制区,反复调整温度、时间和原料比例,试做了十几批,但要么口感不好,要么味道不对,始终没达到满意的效果。
“怎么这么难啊,之前做新口味也没这么费劲。”老林有点泄气,坐在烤箱旁边擦汗。
阿澈看他压力大,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别急,研发本来就是个试错的过程,慢慢来。实在不行,咱们去别的食品厂请教一下,或者找个专业的研发人员咨询咨询。”
“找专业人员要花钱吧?咱们现在资金虽然够,但也不能乱花。”老林说。
“钱花在刀刃上值得,要是能成功研发出新品,以后能多不少订单,赚的比花的多。”阿澈说,“我明天托朋友问问,看看有没有认识做食品研发的。”
就在大家为新品研发发愁的时候,阿澈的手机响了,是王浩打来的,语气比上次还兴奋。“阿澈老板,天大的好消息!咱们那批脆片在国外卖爆了!”
阿澈一下子精神了:“真的?具体怎么样?”
“咸蛋黄味和藤椒味最火,超市刚上架就被抢空了,现在国外的超市都在催货,让咱们赶紧再发十万包过去,每种口味五万包,半个月内交货!”王浩说,“还有几家新的华人超市也联系我,想跟咱们合作,要订咱们的脆片。”
“太好了!”阿澈激动得声音都变了,“十万包没问题,半个月内保证交货!”
挂了电话,阿澈立马跑到生产区,把消息告诉众人。“出口的脆片卖爆了!王经理要十万包补货,半个月内交货!”
众人一听,都欢呼起来,之前的疲惫一扫而空。
“我就说咱们的脆片肯定行!”张建国兴奋地挥了挥拳头。
“藤椒味居然这么受欢迎,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老林也笑了。
阿澈压了压手:“大家别高兴太早,十万包的订单,半个月内交货,时间有点紧,咱们得抓紧。老林,新品研发先放一放,全力赶出口订单,芝士粉和海苔碎先存起来,等忙完这阵再继续。”
“好,我这就调整机器,全力生产咸蛋黄和藤椒味。”老林立马起身,干劲十足。
“玲玲,你赶紧跟供应商联系,加订面粉、油、咸蛋黄粉和藤椒粉,确保原材料充足,不能耽误生产。”阿澈说。
“我现在就联系。”玲玲拿出手机,快步走向办公室。
“包装区现在人手够不够?要是不够,咱们再招几个人。”阿澈问张大姐。
“现在有六个人,要是天天加班,应该能赶完,但会很累。”张大姐说。
“那就再招两个人,李根,你明天再去附近的村子贴点招工启事,待遇跟之前一样,尽快招到人。”阿澈说。
“行,我明天一早就去,争取招两个人回来。”李根答应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厂里进入了紧急生产状态。五台烤箱全部开动,两台烤咸蛋黄味,两台烤藤椒味,一台烤国内订单的口味。老林每天守在烤制区,时不时检查脆片的品质和烤箱温度,确保不出问题。
包装区的众人也开启了加班模式,每天从早上七点忙到晚上十点,手上的动作越来越快,包装好的脆片堆得像小山一样。玲玲每天都去市场买新鲜的食材,让厨房阿姨做丰盛的饭菜,给大家补充营养。
李根第二天就招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丽,之前在服装厂做过,手脚麻利,去了包装区;一个叫陈浩,二十多岁,能吃苦,去了烤制区跟老林学习。两人学得都很快,王丽半天就跟上了包装区的节奏,陈浩也能帮着老林翻料、清理烤箱,缓解了人手紧张的问题。
期间,国外的几家新超市也通过王浩跟阿澈联系,订了总共三万包脆片,要求跟十万包的补货一起发货。阿澈算了算,总共十三万包,按现在的产能,半个月内刚好能完成,就答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