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楚廷问鼎,退避三舍
离了卫地,穿越曹、宋边境,重耳一行人风餐露宿,历经坎坷,终是踏入了楚国的疆域。与中原诸侯的城郭井然、礼乐俨然不同,楚地弥漫着一股迥异的氛围。山川雄奇,林木深秀,都城郢都的宫室虽也壮丽,却少了些中原的规整对称,多了几分恣意与神秘,檐角飞扬,彩绘诡谲,隐隐透出南方大国的霸气和与中原迥异的巫文化底色。
楚成王熊恽,这位让中原诸侯寝食难安的南方雄主,以超出预期的隆重礼节接待了重耳。盛大的宴飨设于高台之上,钟鼓之乐并非全然雅颂,间杂着楚地特有的、带着野性与苍凉意味的巫音。楚臣们的衣冠服饰也与中原有异,色彩更为浓烈,纹饰多鸟兽蛇蟒,透着原始的张力。
宴席间,楚成王态度豪迈,对重耳颇为礼遇,酒至半酣,他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这位虽饱经风霜却气度沉凝的晋国公子,忽然开口,声音洪亮,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探究:
“公子若得返晋国,何以报寡人?”
此言一出,宴席上的喧嚣似乎为之一静。狐偃、赵衰等人心中俱是一紧,此问看似随意,实则凶险。答得轻了,显得寡恩,难获其真心相助;答得重了,若日后难以兑现,便是失信于强楚,后果不堪设想。
重耳放下酒爵,神色恭敬而坦然,起身施礼道:“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重耳诚不知何以报君。”
他先谦逊地表示,楚国物华天宝,什么都不缺,自己能给的,都是楚王剩下的,姿态放得极低。这番回答,既体现了对楚王的尊重,也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承诺。
然而,楚成王似乎并不满意,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带着一种近乎戏谑却又充满压迫感的笑容,追问道:“虽然,不谷愿闻公子之志。何以报我?”(即便这样,我还是想听听公子的志向。用什么来报答我?)
气氛瞬间变得更加凝重。这已不是简单的询问,而是对重耳内心抱负乃至未来晋楚关系的直接拷问。
重耳沉默片刻,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迎着楚成王的视线,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回到晋国。日后晋、楚两国万一在中原交战,我将命令我的军队为您后退三舍之地。)
一舍三十里,三舍便是九十里。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连楚成王身边的令尹子文等重臣都面露异色。这并非具体的财物或土地承诺,而是一个关乎军国大事、关乎两国未来争霸格局的郑重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