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佳懂了,失声道:“要,要进宫?!”
飞快地把食指压在她唇上,李泽玉道:“嘘……别那么大声嚷嚷啊。那位准备专心等待今年的选秀。看着吧,秋收过后的选秀,就见分晓了。”
这些都是《吃瓜手册》上记录的,一开始李泽玉只是随意翻翻,翻得多了,就记进下了。原本没当回事。今天那些人一说,方才浮上了脑海。
李泽佳骇然而笑,看着李泽玉,那眼神整个不一样了:“玉儿。你是真有两把刷子啊?”
李泽玉笑得弯了眼睛:“谢谢姐姐你夸我哦。”
这件事说开了,也就不值一提,很快大家就丢开了手。
然而李泽玉找到了新乐子,那就是学骑术。那卡皮巴拉果真非常温顺懒惰,任凭她怎么捣鼓都不生气,更不尥蹶子,如此这般学习了小半个月,李泽玉骑术渐精。
一入了门,懈怠渐生,李泽玉新鲜劲儿过去,就没继续往下学。停了学习骑术,仍旧去作匾食馆,既没有了盈利的压力,索性放开手脚去做,怎么好玩怎么来,把后世吃过见过的仿古点心及菜谱,一一尝试。小厨房里试成功了之后,再记录下来,逐渐整理成方案,等时机成熟之后开业。
到了中秋前夕,国公府门前,又比之前繁荣三分。
忙得穆氏好些天不曾睡好,节还没到,人就瘦了一大圈,两眼底下的乌青就没消失过。李泽佳想要帮忙,被穆氏赶回去:“不用你操心,你给我仔细养着点!别到时候熬得憔悴了中秋宴上惹人笑话!”
东宫送来了中秋贺礼,丰厚异常。当中有两幅画,是康景善亲手绘制,书画皆妙。李泽佳看了半晌,命人收到自己屋子里去,挂了起来。
中秋当日,一大早,李母装束好了,带着穆氏、李泽佳进宫觐见。
李泽玉反而得了闲,一时兴致来了,换上便服,从后门溜到了街上。
正好去看看,老百姓们怎么过中秋的!
兴许是都忙着过节的关系,街上行人还没有往日多。只有几个卖月饼灯笼及香烛纸马的店生意兴隆,挤得水泄不通,仔细看看,还挺讲究细节。比方说有的店里纸扎精致些,生意就格外兴隆些。有些冷清点儿只有一两个客人的,那店里的元宝山也折得歪歪扭扭,一帆风顺也船帆松垮……
月饼店就更泾渭分明了,撇开那几家老字号不谈——早就一饼难求,今儿索性没开门。有好些香味浓郁看着饼子就松化可口的干净店面,门前排起又长又粗的队伍。还有些就相对惨淡了许多。
李泽玉路过一个拍苍蝇的月饼店,那卖主招揽:“小姑娘,买个月饼不啦。二十文一个,有素馅,有荤馅。”
见那卖主须发皆白,上了年纪了,小小的一个竹匾上,放了二十来个月饼。李泽玉可怜他,也不顾那饼皮发硬香味全无,问:“这儿多少个,我全要了。你早点回去过节吧。”
卖主一愣,转眼焕起了笑容:“哎,哎。好。好。姑娘善心!”
二十六个月饼,统共也没花几个钱。
那老人却宝贝似的,把那几百个钱数了又数,珍重无比地放入怀中。李泽玉见他年纪大了,好心叮咛:“老人家是哪里人啊?城里今天人多,你回去路上小心点。”
老人道:“草民姓刘,是京城南郊渭南县人士。因为家中农闲,做些月饼来卖,帮补家计。兴许是学艺不精,喊了半日,没什么买主。要不是遇到了姑娘好心,就要血本无归啦。”
李泽玉道:“你知道自己做得不好就行,回去好好琢磨,改良了口味。城里人口味杂,只要好吃,什么都愿意买的。可不能每次都指望遇到好心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