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战结束后的第五天清晨,望安岛笼罩在薄雾中,船坞区内灯火通明,工匠们的号子声与海浪声交织在一起。
陈启明站在受损的雷霆号甲板上,手指轻抚着舰舷上那个狰狞的破口,碎裂的木茬刺痛了他的指尖。
雷震快步穿过忙碌的船坞,靴子踏在湿润的船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手中的损伤报告墨迹未干。
破口最深处达三尺,贯穿两层甲板,雷震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敌舰在百米内直射,穿甲威力超乎预期。
沈继舟正蹲在甲板破口处,用特制的量尺仔细测量,旁边站着几位神情严肃的技术人员。
看这木材断裂的纹路,沈继舟指着一处放射状裂痕,敌弹采用了锥形设计,旋转穿透,我们的复合装甲难以完全抵御。
技术团队在甲板上展开紧急会议,海风吹动着他们手中的图纸,发出哗啦啦的响声。
阿成从情报室匆匆赶来,额头上还带着汗珠,手中紧握着一卷刚译出的密信。
俘虏招供,敌舰采用了新型帆装设计,阿成展开密信,借鉴了阿拉伯三角帆技术,顺风时速度比我们快两成。
陈启明凝视着远方的海平面,脑海中快速分析着各方情报,手指无意识地在船舷上敲击着节奏。
技术团队立即在船坞旁的议事厅召开紧急会议,巨大的黑板上很快画满了双方战舰的性能对比图。
敌舰的优势在于帆装效率和远程火力,陈启明用炭笔在黑板上的和项下重重画线,但转向笨重,近战能力弱。
雷震补充观察结果,手指点向黑板另一侧:他们的船员训练有素,但长时间操帆后体力下降明显,这是我们可利用的弱点。
沈继舟提出技术对策,在黑板上画出新型弹药草图:我们可以研发被帽穿甲弹,专攻其帆索系统,破坏其机动性。
阿成则从战术角度建议:利用我们的蒸汽动力优势,进行机动作战,不断变换阵型消耗敌军体力。
接下来的一个月,望安岛展开了全方位技术升级,整个基地仿佛一个巨大的蜂巢,每个角落都充满着忙碌的气息。
材料工坊内,工匠们正在试验第七种木材处理方案,熔炉中的桐油散发着特殊的气味。
试试加入少量硫磺粉,老工匠建议道,可能增强木材的韧性。
经过三天三夜的连续试验,最终确定了桐油浸泡配合特殊烘干工艺的最佳配方。
火炮工坊里,工程师们围着一枚缴获的敌弹仔细研究,灯光下弹头的特殊结构清晰可见。
看这个螺旋纹路,首席火炮师指着弹壳内部的刻痕,这是为了提高穿透力而设计的。
他们改进了弹头结构,增加了倒钩设计,试验证明能有效破坏敌舰帆装。
更大的突破来自动力系统车间,工程师们改进了明轮传动效率,通过调整叶片角度,使战舰转向速度提升两成。
但最关键的发现来自对俘获敌舰的深入分析。技术团队在解剖一艘完好的敌舰时,发现了其致命弱点。
看这些复杂的索具系统,沈继舟指着密密麻麻的缆绳,需要至少二十人同时操作才能完成一次转向。
在模拟测试中,连续转向十次后,操作水手已经汗流浃背,动作明显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