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被休后,我靠空间种田惊艳天下 > 第121章 谁家的米,敢不写名字?

第121章 谁家的米,敢不写名字?(2 / 2)

新契换旧契,火漆封印声此起彼伏,如同大地的心跳,一声声,敲进这个即将迎来风暴的时代。

而在遥远的皇城,一骑快马破雾疾驰,马蹄翻飞,直奔宫门。

案前,紫袍官员缓缓合上密报,低声呢喃:“沈氏已醒,民间立契,设律讲学,聚众成盟……此女,非赈灾之臣,乃乱政之始也。”

三日后,钦差仪仗将至边境。

而沈清禾,已在院中摆下八仙桌,命人备酒烫茶。

她望着天边将坠的夕阳,轻声道:“客人要来,总得好好招待。”

风起于青萍之末。

一场更大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第122章不是谁掌握粮食,而是粮食记住谁

夜风拂过山后坊的祭台旧址,残垣断壁间,新立的石碑尚未刻字,却已沉甸甸地压在人心上。

沈清禾站在这里,脚边是那只通体黄褐、眼神狡黠的狸猫黄狸,它轻轻蹭着她的布鞋,仿佛也在感知这片土地悄然发生的变革。

陆时砚站在她身侧,一袭青衫被晚风掀起一角。

他没有说话,只是将一件薄披风轻轻搭在她肩头。

那动作极轻,像怕惊扰了这静夜里正在成形的某种秩序。

“你说,他们真的会懂吗?”沈清禾望着远处码头的方向,火光点点,人影穿梭——那是第一艘“光明契”粮船出港前的最后整备。

“一个名字,一张契纸,真能挡住贪婪?”

陆时砚眸光微动,低声道:“百姓不懂律令,但他们懂饥饿,也懂欺骗。”他顿了顿,声音更轻,“你给他们的,不是规则,是尊严。”

她笑了笑,没答话。

可眼底那一抹锐利,并未因温情而软化。

三日前的那一幕,仍如刀刻般清晰。

钦差到来那天,仪仗煊赫,黄绸铺道,说是“嘉奖义举,抚慰黎民”。

可席间几句话便露了底——“民间自治,虽出于善心,然结社日久,恐生尾大不掉之患”,又劝她“当以朝廷为依归,粮道重权,不宜久持于私门”。

言辞温软,实则步步紧逼。

沈清禾只微笑听着,命人捧上一袋米,封口完整,印着“御贡”字样。

“大人远来辛苦,这是您府上采买自京南仓的‘御贡米’,我特意寻来,想请教一二。”她语气温和,取出一张显影纸覆于米袋之上,再洒清水。

刹那间,纸面边缘渗出血丝般的纹路,迅速汇聚成一个猩红刺目的字——

钦差脸色骤变,猛地起身:“这……这是何意?!”

“此米掺入‘怨稻’七成,霉变毒素超标十二倍。”沈清禾缓缓收手,目光直视对方,“采购名录显示,这批米出自盐纲会暗渠,经由三位中间商转手,最终以‘特供’之名送入贵府膳房。”她微微一笑,“大人日理万机,自然不知下人舞弊。可百姓呢?他们若吃了这样的米,谁来负责?”

钦差嘴唇颤抖,一句话也说不出。

他终于明白,眼前这个女子,早已不是那个被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

她手中握的不是权力,而是一张张无法篡改的契纸、一包包能验真伪的药粉、一套自下而上、扎根民间的粮政铁律。

她不反朝廷,却让朝廷的谎言无处藏身。

次日,钦差匆匆离境,未再多言。而山后坊的灯火彻夜未熄。

此刻,码头方向传来一声悠长的号角。

第一艘印有“光明契”标识的粮船缓缓启航。

船头竖起一方木碑,漆黑大字迎风醒目:

种者署名,收者留印,运者记程,售者公示。

岸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合上手中泛黄的手稿,对身旁年轻的弟子轻叹:“记住,从此以后,不是谁掌握粮食,而是粮食记住谁。”

少年怔住,望着那远去的船影,仿佛看见一条新的河流正在大地上奔涌。

沈清禾转身,望向陆时砚。两人相视无言,却心意相通。

黄狸忽然竖起耳朵,朝田埂方向轻叫了一声。

铁穗带着几名少年提灯巡行,身影在月色下拉得很长。

他们守护的不只是粮仓,更是刚刚萌芽的信任。

她仰头看向星河,低语如风:“我不是谷母,也不是什么救世之人……我只是个,不让粮食说谎的人。”

话音落下,远处油坊中,《共耕通报》正一页页印出,墨香未干:

下月起,全盟推行溯源米袋——谁家的米,敢不写名字?

而在三州交界的官道尽头,一场无声的对峙正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