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的核心,是拆解中国“能源王牌”钍基熔盐堆的深层逻辑:它不只是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突破,更是易经智慧、心理学规律与哲学思维的现代实践。从北欧神话中雷神索尔的命名渊源,到“革故鼎新”的易经思想;从核安全背后的风险感知心理学,到多场景应用的系统哲学,我们将串联技术硬实力(全球75%的钍资源、唯一实现钍燃料入堆运行)与文化软实力(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看清这项能满足中国数千年能源需求的技术,如何成为中国王牌的典型样本——既凭数据说话(热效率45%-50%、2035年百兆瓦级商用),更靠思想领航。跟着和蔼教授与六位性格迥异的学生,我们一起看透科技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思维密码。
“叮铃铃——”
阶梯教室的铃声刚落,和蔼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笑着走上讲台。台下坐着六个熟悉的身影:理性严谨的叶寒、痴迷传统文化的秦易、爱抬杠的许黑、务实派蒋尘、关注国际动态的周游,还有总爱琢磨人心的吴劫。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讲纯技术,也不谈枯燥数据,就聊聊中国的‘能源王牌’——钍基熔盐堆。”教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th-索尔-易经”三个关键词,“先问大家一个轻松的问题:谁知道钍(th)这个元素,为什么以北欧神话的雷神索尔命名?”
秦易眼睛一亮,率先举手:“教授,我知道!索尔是北欧神话的力量之神,手持雷神之锤,象征着不可战胜的力量。钍能释放巨大核能,所以用他命名?”
“说得好!”教授赞许点头,“这就是科技与神话的共振——人类总能用最崇敬的象征,标注最强大的存在。但今天我们要挖得更深:这股‘雷神之力’,除了物理能量,还藏着哪些中国智慧?”
他转身在黑板写下易经的“革”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传统核电用铀燃料,高压运行、选址受限,就像‘故’;钍基熔盐堆常压运行、无水冷却、燃料丰富,就是‘新’。这就是‘穷则变,变则通’的易经思维,也是中国科技突破的核心逻辑。”
“教授,我有疑问!”许黑皱着眉站起来,“再‘新’也是核电,福岛核泄漏的阴影还在,大家对核电的恐惧可不是‘变一变’就能消除的。这算不算技术自嗨?”
台下有人点头,吴劫也附和:“对,心理学里有个‘风险感知偏差’,人们对未知风险的恐惧,会远远超过实际风险。就像坐飞机比开车安全,但更多人怕坐飞机,核电也是这个道理。”
教授笑着摆手:“许黑提的质疑很关键,吴劫的心理学视角也切中要害。这正是钍基熔盐堆最妙的地方——它不仅解决了技术问题,更暗合了易经‘履霜,坚冰至’的预警思维,和心理学的‘风险可控’逻辑。”
他走到投影前,点开熔盐堆的结构图:“大家看,传统压水堆是高压运行,一旦破口就是灾难;但钍基熔盐堆用液态熔盐当燃料和冷却剂,常压运行,就像家里的开水壶,就算漏了,熔盐一接触空气就凝固,放射性物质根本跑不出来。这就是‘履霜知冰’——提前预判风险,从设计上堵死漏洞。”
“还有,”教授补充道,“心理学认为,消除恐惧的最好方式是‘透明化’。钍基熔盐堆的固态核废料能不停堆引出处理,气态产物实时回收,所有风险点都能监控。就像医生告诉病人手术全程可视,焦虑感自然会降低。这不是技术自嗨,是技术与人心的同频。”
叶寒推了推眼镜,追问:“教授,您之前说钍资源是中国的优势,具体怎么体现?这和易经里的‘藏器于身’有关吗?”
“太有关了!”教授竖起大拇指,“秦易肯定懂这个道理。易经说‘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中国的钍资源就是我们的‘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钍储量超140万吨,占全球近75%,仅白云鄂博矿区就有120万吨,相当于2.8亿吨铀的能量——这是什么概念?按当前能耗,够中国用数千年!”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更重要的是,这些钍大多是开采稀土的伴生副产品,以前是‘废料’,现在变成了‘宝贝’。这就是‘变废为宝’的哲学智慧,也是资源利用的最高境界。以前我们缺铀,依赖进口,是‘无器可用’;现在钍资源充足,技术突破,就是‘藏器待发’,这就是‘时来运转’的易经逻辑。”
蒋尘举手:“教授,我更关心实际应用。这东西除了发电,还能干嘛?能不能真正落地,解决实际问题?”
“问得好,务实派的问题总是直击要害!”教授点开应用场景的ppt,“钍基熔盐堆的核心优势是‘高温’——700c以上的高温核热,能实现‘一热多用’,这正是哲学里‘系统思维’的体现,也是易经‘生生不息’的道理。”
“首先是能源领域:100w级堆能满足50万人口城市用电,小型模块化堆能当分布式能源,替代老旧煤电机组。北方冬天供暖、夏天制冷,都能用它的余热,这叫‘因地制宜’,对应易经‘时位之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发挥最大作用。”
“然后是工业领域:钢铁、化工行业需要大量高温工艺热,以前靠烧煤,污染大、能耗高。现在用熔盐堆的高温,既清洁又高效。比如白云鄂博矿区,计划用它的余热搞海水淡化,成本是传统工艺的50%——这就是‘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天人合一的现代实践。”
“交通领域更有意思!”教授翻到核动力集装箱船的图片,“中国船舶集团研发的tEU核动力船,用的就是熔盐堆,航程延长50%,燃料舱体积减半,零碳航运!未来,核动力航母、潜艇也能用它,这叫‘以柔克刚’——用清洁的核能,替代高污染的化石燃料,看似‘柔’,实则是更强大的力量。”
周游追问:“教授,制氢是现在的热点,熔盐堆在这方面有优势吗?国际上有没有能和我们竞争的?”
“当然有,而且优势巨大!”教授语气自豪,“熔盐堆的高温能驱动硫-碘热化学循环制氢,效率比电解水高60%,未来每公斤氢气成本能降到1美元以下。甘肃武威的60w熔盐堆,50w都用来制氢,只留10w发电,可见‘以热制氢’的商业化定位有多明确。”
“至于国际竞争,”教授话锋一转,“现在是‘中国领跑,多国跟随’的格局。我们是全球唯一实现钍燃料入堆运行的国家,实验堆、核心技术、产业链都领先。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28亿美元,中国占比超45%;2035年商用堆规模化后,核装备出口额有望破千亿美元——这就是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结果,我们靠技术创新,掌握了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