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拆解“修改引力理论”,看看它能不能替代暗物质的存在!
“教授,上周您说暗物质占宇宙质量的27%,可我们找了几十年都没找到,会不会……根本就没有暗物质?”周一的宇宙学研讨课上,许黑把《宇宙的一生》摊在桌上,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批注,“彭罗斯在书里说‘科学需要敢于质疑的勇气’,如果我们换个思路——不是宇宙里少了‘暗物质’,而是我们对‘引力’的理解错了呢?”
窗外的银杏叶正黄,阳光透过叶片在黑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和蔼教授放下手中的马克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修改引力理论vs暗物质”,粉笔尖与黑板碰撞的声音格外清晰:“许黑这个问题,刚好戳中了宇宙学近百年的‘两大阵营之争’。我们之前讲暗物质,是假设‘引力理论没问题,只是宇宙里藏了看不见的物质’;而‘修改引力理论’,则是假设‘物质没问题,只是我们对引力的认知不够全面’——这就像易经里的‘阴阳两面’,看似对立,其实都在试图解释同一个谜题:为什么星系旋转得比预想中快?”
他顿了顿,拿起讲台上的地球仪:“比如我们观测银河系,根据牛顿引力定律,离银心越远的恒星,旋转速度应该越慢,就像太阳系里的冥王星比地球转得慢。可实际观测发现,远银心的恒星速度几乎不变——就像有人在‘拉着’它们转,于是我们猜是‘暗物质’的引力;但修改引力理论说,不是有‘暗物质’,而是牛顿引力在大尺度上‘不够用’了,需要修改公式。今天咱们就深入拆解这个理论,看看它能不能真的替代暗物质。”
一、修改引力理论的“源头”:从“星系旋转曲线”的矛盾说起
“要理解修改引力理论,得先回到1933年——这一年,天文学家兹威基观测‘后发座星系团’时发现,星系团里的星系运动速度太快了,仅靠可见物质的引力根本抓不住它们,按常理早该散架了。”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星系团,用箭头标出星系的运动方向,“当时兹威基把这种‘质量缺失’的现象称为‘失踪的质量’,这是暗物质概念的雏形。可到了1970年,天文学家鲁宾观测银河系的‘旋转曲线’时,发现了更奇怪的事——叶寒,你还记得咱们上次算过的‘旋转曲线’吗?”
叶寒立刻翻出笔记本,上面画着一条先上升后平缓的曲线:“记得!如果只有可见物质,旋转曲线应该在离银心一定距离后下降,可鲁宾观测到的曲线是平的——就像汽车踩了油门却不加速,反而保持匀速,这不符合牛顿引力定律。当时大家都觉得是暗物质在‘提供额外引力’,可后来有人提出,会不会是牛顿引力在大尺度上‘失效’了?”
“没错!”教授点头,在黑板上贴了两张对比图:左边是“牛顿预言的旋转曲线(下降型)”,右边是“鲁宾观测的旋转曲线(平缓型)”,“这就是修改引力理论的‘起点’——它认为‘理论错了,不是物质少了’。最早提出这个想法的是以色列物理学家莫尔德艾,1983年他提出‘修正牛顿动力学’(oNd理论),核心是‘引力在加速度极小时会偏离牛顿定律’。”
他拿起笔在黑板上写公式:“牛顿引力说,引力加速度a=G\/r2(G是引力常数,是质量,r是距离);而oNd理论加了一个‘临界加速度a?’——当星体的加速度a远大于a?时,遵循牛顿定律;当a远小于a?时,引力加速度会变成a2=a?G\/r2。这个小小的修改,刚好能让星系旋转曲线‘变平’,不用引入暗物质。”
蒋尘突然皱眉:“教授,这个‘临界加速度a?’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刚好是这个值,而不是别的?”
“问得好!”教授笑着说,“莫尔德艾发现,a?的值约等于10的负10次方米每二次方秒,这个值刚好和‘宇宙学常数对应的加速度’差不多——就像易经里的‘天人合一’,看似偶然的数值,却和宇宙的整体属性关联。而且oNd理论能解释的不只是星系旋转曲线,还有‘星系群的运动’——比如两个星系相互绕转,按牛顿定律算的质量比可见质量大,可按oNd理论算,刚好匹配。”
他举了个典型案例:“1998年,天文学家观测‘矮星系Ic1613’,这个星系的可见物质很少,按暗物质理论,它的暗物质比例应该很高;可按oNd理论,用可见物质的质量和修改后的引力公式计算,得出的旋转曲线和观测结果完全一致——这就像用两把不同的钥匙开同一把锁,居然都能打开,这让很多科学家开始怀疑‘暗物质是不是真的存在’。”
二、修改引力理论的“进阶”:从“修正牛顿”到“挑战爱因斯坦”
“oNd理论虽然能解释星系尺度的问题,但到了‘星系团’和‘宇宙学’尺度,就遇到了麻烦。”教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尺度困境”四个字,“比如我们之前讲的‘子弹星系团’——两个星系团碰撞时,可见物质(气体)因为有摩擦力会减速,而暗物质因为不与物质作用会‘穿过去’,引力透镜观测显示暗物质的分布和可见物质分开。如果用oNd理论解释,就很难说通——因为引力是‘跟着物质走的’,可见物质减速了,引力也该减速,可实际观测到的引力分布却‘超前’,这就像‘影子和人分开了’,用修改引力理论没法解释。”
许黑立刻追问:“那后来有没有更完善的修改引力理论?比如能解释星系团的?”
“当然有!”教授拿起讲台上的《暗物质与暗能量》,翻到“修改引力”章节,“2004年,物理学家贝肯斯坦提出‘张量-矢量-标量引力理论’(teVeS理论),它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加入了‘矢量场’和‘标量场’——简单说,就是让引力不仅和质量有关,还和‘物质的运动方向’‘宇宙的整体环境’有关。这个理论能解释‘子弹星系团’吗?”
他顿了顿,在黑板上画了两个碰撞的星系团:“teVeS理论认为,星系团里的气体不仅有质量,还会产生‘矢量场’,这种场会‘拖拽’引力,让引力的分布看起来比可见物质‘超前’——就像两个人拉着一张网,一个人(可见物质)慢下来了,另一个人(矢量场)还在往前跑,网的形状就会超前。2006年,科学家用teVeS理论计算‘子弹星系团’的引力分布,结果和观测数据的误差在10%以内,这比oNd理论进步多了。”
秦易突然举手:“教授,那teVeS理论能解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b)吗?您之前说,b的温度涨落是暗物质‘种子’形成的,如果没有暗物质,这些涨落怎么来?”
“这是修改引力理论最大的‘软肋’!”教授加重语气,“b是宇宙38万年前的‘婴儿照片’,上面的温度涨落只有十万分之一,这些微小的涨落是后来形成星系、星系团的‘种子’。按暗物质理论,暗物质因为引力强,会先聚集形成‘骨架’,可见物质再附着上去,这刚好能解释b的涨落;可修改引力理论,不管是oNd还是teVeS,都很难解释‘涨落的形成速度’——因为可见物质的引力太弱,要形成这么大的涨落,需要的时间比宇宙年龄还长,这就像‘用一根筷子搭积木’,根本来不及。”
他举了个更直观的例子:“2013年,普朗克卫星发布了最新的b数据,科学家用暗物质理论模拟的‘宇宙结构形成过程’,和b的涨落完全匹配;可如果用teVeS理论模拟,得出的涨落幅度比观测值小30%——这就像做蛋糕,按暗物质的‘配方’做出来的蛋糕和样品一样,按修改引力的‘配方’做出来的,却小了一圈,这说明理论还有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