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易:教授,这便是“在家庭中‘各司其职,互相体谅’”。比如家庭中的做饭场景:妈妈的本职是“保证家人饮食健康可口”,爸爸的本职是“协助买菜、餐后洗碗”,孩子的本职是“自己收拾碗筷、不浪费粮食”——每个人做好自身分内事,便是“家庭的主人公”;若妈妈做饭时,爸爸不仅不帮忙还挑剔抱怨,孩子也不主动收拾,妈妈自然会感到“委屈且不愿再承担”,这就如同企业中“只问责不给利”的情况,无人愿意主动担责。道家所讲“和而不同”,正是强调家庭中每个人角色不同,做好本职、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家庭和谐;若有人“越界指责”(如爸爸指责妈妈厨艺却不参与家务),或“偷懒逃避责任”,家庭氛围便会陷入紧张。
和蔼教授:说得没错!接下来我们聊聊“朋友间的帮忙”——为何部分朋友总习惯“麻烦别人却不愿付出”,最终导致关系疏远?周游,你从“责权利对等”的角度,谈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周游(立刻举手):教授,关键在于“朋友间也需‘礼尚往来’,平衡‘付出与回报’”。朋友关系中的“责”,是“对方需要时主动伸出援手”;“权”,是“自身有困难时可向对方求助”;“利”,是“获得情感支持与实际帮助”——若只有一方持续付出,另一方一味索取,便会打破“责权利对等”的平衡,付出的一方会感到“吃亏且疲惫”,关系自然逐渐疏远。比如我帮朋友补习功课,朋友也会在我生病时帮我整理课堂笔记,这便是“对等的互动”;但如果朋友只让我帮忙补习,却从不回应我的需求,下次我便不会再愿意主动付出。这与企业中“员工不愿担责”的逻辑一致:没有“回报”(无论是情感还是实际层面),没人愿意一直“承担责任”(提供帮助)。
和蔼教授(点头):这一点尤为关键!许黑,你再从“自我历练”的角度,谈谈如何将“主人公心态”运用到学习中?比如部分同学总认为“学习是为了老师和家长,而非自己”,因此缺乏学习动力。
许黑:教授,这是因为他们“未将学习视为‘自我历练’,而是当作‘应付任务’”。比尔先生提到主人公心态是“把工作当作自我历练”,学习亦是如此——学习的本职是“提升自身知识储备与综合能力”,而非“为了考高分取悦家长”。比如学习数学,不应是“应付老师的作业”,而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无论未来做科研还是工作都至关重要;学习英语,不应是“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日后能阅读外文资料、与国际人士交流”。若能想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便会像阿米那样“主动提升能力”,将学习视为“自己的事”,这便是“学习中的主人公心态”;反之,若认为“学习是为他人而做”,便会陷入“偷懒敷衍”的状态,如同职场中持“打工者心态”的员工,无法做好本职。道家所讲“自知者明”,正是提醒我们:认清学习的本质是为了自我成长,才会拥有持续的学习动力。
和蔼教授:总结得十分精辟!最后我们回归比尔先生的核心观点:“真正的主人公心态,是做好本职、平衡利益、自我磨练,而企业的责权利对等是前提”。叶寒,你结合“未来职场规划”,谈谈如何培养自身的主人公心态?
叶寒:教授,核心是“从当下出发,‘立足眼前,着眼长远’”。比如现在参与实习,本职是“熟悉业务流程、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那就先将这些事做到极致,同时“观察同事的沟通方式、问题解决思路”,积累职场经验(自我历练);若实习公司给予“参与核心项目的机会”(权),做好后还能获得“实习证明、推荐信”(利),便主动承担责任、全力以赴(平衡利益)。未来正式工作后,无论身处普通岗位还是管理岗位,都先“明确自身本职”,不越界、不推诿;同时“争取‘责权利对等’的工作环境”——若公司只要求担责却不给予回报,便考虑调整方向;若公司提供成长机会,便牢牢把握,将每一份工作都视为“自我成长的阶梯”。道家所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主人公心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从做好每一件小事中逐步培养的。
课堂尾声:思考与展望
今日课程已接近尾声,我们透过职场案例,读懂了“企业主人公心态”的底层逻辑:它不是“越界操心的假积极”,而是“立足本职的真担当”;不是“牺牲个人的单方面付出”,而是“个人与企业的价值共生”;而企业的“责权利对等”,则是滋养这种心态的土壤。比尔先生的案例更让我们明白,职场中最珍贵的能力,是“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将每一份工作都当作自我成长的机会”,而非“用空洞的‘主人姿态’掩盖自身的不专业”。
最后,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需要明确边界、平衡责任与回报”的事(如小组作业、家庭分工、朋友帮忙)?结合今日所学的“主人公心态”(立足本职、责权利对等、自我历练),谈谈你当时是如何处理的?若再遇到类似情况,你会如何优化做法,让双方都能“主动担当、有所收获”?
这堂关于“职场心态”的课程,是否让你对“如何做好自身角色”有了新的理解?若觉得有所收获,欢迎点赞分享,也可在评论区分享你“践行主人公心态”的小故事。想了解更多“职场生存智慧”,不妨在评论区催更,咱们下节课继续拆解“如何在团队中既做好本职,又赢得信任”,不见不散!
课堂总结
本课围绕“企业主人公心态”展开,以阿米的职场困惑、华为员工案例为切入点,拆解其核心内涵:真正的主人公心态并非越界操心,而是立足本职、平衡个人与企业利益、将工作视为自我历练——如延俊华博士立足新员工视角提建议获提升,而刚入职便写万言书谈战略者遭否定,便是鲜明对比。
课程还指出,企业“责权利对等”是员工愿意担责的关键:若老板只问责不给予权与利,易导致员工“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如同崇祯皇帝式管理难以培育尽责下属。此外,还将该心态延伸至家庭分工、朋友相处、学习等生活场景,强调明确边界、平衡责任与回报的重要性,最后以思考题引导大家践行这一心态,实现个人与他人、集体的价值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