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41章 课·应对“碰瓷”的智慧:从利益权衡到正义边界的认知课

第141章 课·应对“碰瓷”的智慧:从利益权衡到正义边界的认知课(1 / 2)

遭遇碰瓷的应对智慧

诸位同学,上午好。今日,我们要探讨一个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遭遇碰瓷,应当如何应对?”无论是个人遭受网红抹黑以蹭热度,亦或是企业面临不实投诉,当面临这种“有人企图通过攻击你来谋取利益”的情形时,是即刻还击、争辩是非,还是冷静应对、权衡利弊?比尔先生以真实案例为我们揭示,在不同身份、不同力量对比的情况下,应对策略存在天壤之别,其核心在于“洞察利益本质,坚守正义边界”。

先用三分钟梳理核心故事:比尔先生的企业家朋友曾被网红抹黑蹭热度,朋友想反击,比尔先生却建议“不回应,只当没看见”,还打了个比方——“被狗咬了该去打疫苗,而不是趴地上咬回去”。后来朋友照做,如今产业扩大十倍,当年的碰瓷者早已销声匿迹。还有个对比案例:某公众号作者批评一所大学,大学选择投诉反击,反而被作者写文嘲讽,引发公众围观,名誉进一步受损;而哈佛大学面对更多批评和官司,从不多做回应,只专注办好学校。比尔先生还提到美国高中生桑德曼的案例——他被媒体断章取义抹黑后,作为弱势方果断起诉,最终让《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赔偿和解。这些案例共同揭示:应对碰瓷,关键看“力量对比”和“利益得失”,强势方需克制,弱势方要抗争。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以师生对话的形式,结合心理学和道家哲学原理,拆解应对“碰瓷”的核心智慧,学会在冲突中保护自己。

课堂对话:拆解应对“碰瓷”的核心智慧

和蔼教授(打开ppt,左侧是“企业家朋友vs网红”案例,右侧是“某大学vs公众号作者”案例):同学们先看这两组对比——同样是被攻击,企业家选择“不回应”,结果事业更顺;大学选择“强硬反击”,反而名誉受损。大家觉得,两者应对策略的差异,根源是什么?秦易,你平时关注社会热点,先说说你的看法?

秦易(坐直身体):教授,我觉得根源是“看清了‘力量对比’和‘利益损失’的关系”。企业家是强势方,网红是弱势方——企业家如果回应,哪怕赢了,也会耗费精力(比如要花时间写声明、应对舆论),还可能让网红获得更多关注(毕竟“名人回应小人物”本身就是新闻);而不回应,网红蹭不到热度,自然就没辙了。但大学的做法刚好相反,明明是强势方,却和公众号作者“互撕”,把小事闹大,反而让自己成了笑柄。就像比尔先生说的,“哈佛正眼瞧一下批评者都算输”,强势方的“克制”其实是保护自己的利益。

和蔼教授(点头赞许):太准确了!“力量对比下的利益权衡”是应对碰瓷的第一个核心。道家讲“善战者不怒”,意思是真正会应对冲突的人,不会被情绪左右,而是先算清利弊。接下来我们聊比尔先生的“狗咬人”比喻——“被狗咬了该去打疫苗,不是咬回去”。周游,你从心理学“情绪管理”的角度,说说这个比喻为什么有道理?

周游(琢磨片刻):教授,这是“避免‘情绪陷阱’,不让对方的错误消耗自己”!心理学里有个“踢猫效应”,说的是负面情绪会层层传递,如果你被碰瓷后愤怒反击,其实是把自己拉到和对方一样的水平,用对方的错误惩罚自己。比如企业家如果和网红互骂,不仅会浪费自己经营企业的时间(这才是他的核心利益),还可能因为情绪激动说错话,反而留下把柄;而“去打疫苗”——也就是专注自己的事,保护好自己的核心利益,才是最理性的选择。就像我们被别人误解时,如果立刻急着辩解,可能越说越乱;但如果先冷静下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真相反而会慢慢清晰。

和蔼教授(笑着鼓掌):这个分析很到位!接下来我们看弱势方的应对——美国高中生桑德曼被媒体抹黑后,果断起诉,最终获得赔偿。许黑,你从“正义边界”的角度,结合柏拉图《理想国》里“正义是正当利益的维护”,说说为什么弱势方要“主动抗争”?

许黑(推了推眼镜):教授,因为“弱势方的‘不抗争’,会让正义被践踏,自己的利益持续受损”。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到,正义不是“以德报怨”,也不是“强权即真理”,而是“维护正当的利益”。桑德曼作为高中生,面对《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大媒体,是绝对的弱势方——如果他不起诉,虚假报道会一直影响他的生活(比如被同学误解、影响升学),媒体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他果断起诉,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名誉(正当利益),也让媒体为不实报道付出代价,这其实就是在维护正义。道家讲“当为则为”,意思是该行动的时候就要行动,弱势方面对不公时,“抗争”才是保护自己、维护正义的正确选择。

和蔼教授(竖起大拇指):太专业了!“弱势方的主动抗争”是应对碰瓷的第二个核心。接下来我们聊比尔先生提到的“名誉所得税”——“一个人有多大名气,就要承担多大污名”。叶寒,你从“利益与代价的平衡”角度,说说怎么理解这个概念?

叶寒(拿出笔记本):教授,这是“接受‘名气带来的附属代价’,不纠结于短期损失”。就像我们挣钱要交税一样,“名气”也是一种“收益”,而“被碰瓷、被误解”就是伴随这种收益的“税”。比如明星会被狗仔偷拍、被网友吐槽,企业家会被竞争对手抹黑,这些都是“名誉所得税”。如果因为怕被碰瓷,就放弃追求名气或事业发展,反而得不偿失;但如果能接受这种代价,专注于提升自己(比如明星好好拍戏,企业家好好经营),长期来看,好的口碑会盖过负面声音。就像比尔先生的朋友,虽然被网红抹黑过,但他专注做产业,最终用实力证明自己,这才是对“名誉所得税”最好的回应。

和蔼教授:完全正确!最后我们聊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说“维护利益和维护正义不矛盾”?蒋尘,你结合“某大学反击公众号”的案例,说说大学的做法错在哪里,既损失了利益,也偏离了正义?

蒋尘(沉思片刻):教授,大学的错在于“把‘维护面子’当成了‘维护正义’,反而损害了自己的核心利益”。正义的本质是“维护正当利益”,大学的正当利益是“办好教育、树立良好口碑”,而公众号作者的批评虽然有负面内容,但并没有违背事实——这时大学如果想维护正义,应该做的是“反思批评是否有道理,改进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投诉反击,试图封杀对方”。这种“睚眦必报”的做法,不仅浪费了办学资源(利益损失),还让公众觉得大学“小肚鸡肠”,偏离了“开放、包容”的教育精神(正义偏离)。相反,哈佛面对批评不回应,专注办学,既保护了“办学资源”的利益,也守住了“包容不同声音”的正义边界,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课堂深化:从“应对碰瓷”到“生活中的冲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