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33章 课·从李希霍芬看“个体力量”:一场关于目标与坚持的认知课

第133章 课·从李希霍芬看“个体力量”:一场关于目标与坚持的认知课(2 / 2)

秦易:教授,我觉得是“把‘大目标’拆成‘小行动’”。李希霍芬的大目标是“研究中国地质”,但他没一开始就想“我要写七大本书”,而是拆成了“每次考察一个区域”——1869年先去山东,记录胶州湾的地形;再去江西,记录瓷土的成分;每次只做一件具体的事,积累起来就成了大事。我们普通人也一样,比如想“提升英语”,别想着“我要成为翻译”,而是拆成“每天背20个单词”“每周看一部英文电影”,小行动积累多了,自然能实现大目标。李希霍芬的成功,不是因为他“厉害”,而是因为他“把大目标落地到每次考察、每篇记录里”。

和蔼教授:这个点很关键!“落地思维”是李希霍芬的第四个“力量密码”。再看一个细节:李希霍芬在四川遇到强盗,被迫放弃去云南的计划,转而向东回上海。周游,你说说,这体现了他的什么智慧?

周游(立刻举手):是“灵活调整,不钻牛角尖”!他的核心目标是“完成中国地质研究”,不是“必须走某条路线”——遇到战事,就改道四川;遇到强盗,就放弃云南,虽然没走成丝绸之路全程,但还是收集了四川、陕西的资料,没让之前的努力白费。这就像我们做项目,计划赶不上变化,不能因为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放弃整个项目,而是要调整方法,保住核心成果。李希霍芬的“灵活”,让他在逆境中也能有收获,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和蔼教授(点头):没错!“灵活应变”是他的第五个“力量密码”。接下来我们聊一个哲学话题:李希霍芬是德国人,却为中国的地理、矿物“命名”,让世界认识中国,这体现了“个体超越国界的价值”。许黑,你从“认知边界”的角度,说说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许黑:教授,这是“打破认知的地域和学科边界”。李希霍芬没把自己局限在“德国学者”的身份里,而是以“全球视角”研究中国——他用西方地质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的地理;用跨文化的语言,把中国的事物介绍给世界。这告诉我们,不要被“我是哪里人”“我学什么专业”限制住:比如学计算机的,也可以懂点心理学,用AI做心理测评;住在小地方的,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做有全球价值的事。李希霍芬的价值,在于他“跨越了地域和学科的边界”,让个体力量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和蔼教授:总结得太精辟了!最后我们回到吴先生的观点:“一个人有明确目标,身体力行,一辈子能做很多事”。李希霍芬的15年考察,看起来很长,但他每年都有明确的目标——1868年熟悉中国环境,1869年考察山东和江西,1870年考察山西和陕西,1871年考察四川,每个目标都具体、可落地。叶寒,你说说,我们该怎么设定“明确的目标”?

叶寒:教授,关键是“目标要‘具体’‘可衡量’”。比如李希霍芬的目标不是“考察山东”,而是“考察山东的地质结构,记录胶州湾的港口条件”——具体到“地质结构”“港口条件”,可衡量到“记录多少个样本”“画多少张地图”。我们普通人设定目标,也要这样:别只说“我要学习”,而是说“我这周要看完《心理学导论》的前三章,做10道练习题”;别只说“我要健身”,而是说“我这月要跑10次步,每次30分钟”。具体、可衡量的目标,才容易落地,也容易看到进步,更能坚持下去。

课堂尾声:思考与展望

今天的课程接近尾声,我们透过李希霍芬的故事,读懂了“个体力量”的底层逻辑:一个普通人,不需要庞大的资源,只要有“系统性认知”“内在动机”“延迟满足”“落地思维”“灵活应变”这五个密码,就能凭一己之力做成有长远价值的事。李希霍芬的15年考察,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起步时有多少资源”,而在于“有没有明确的目标,能不能一步一步坚持下去”;不在于“短期内赚多少钱、买多少房”,而在于“做的事能不能让自己成长,能不能给世界带来新的认知”。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李希霍芬靠“内在动机”坚持了15年考察,你有没有一件“靠内在兴趣驱动,坚持了很久”的事?结合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说说这件事给你带来了什么成长?如果未来要做一件“有长远价值”的事,你会怎么设定目标,怎么落地?

这堂关于“个体力量”的课,有没有让你对“自己能做什么”有新的信心?如果觉得有收获,别忘了点赞分享,也可以在评论区说说你“坚持最久的一件事”。想知道更多“普通人创造大价值”的故事,就多在评论区催更,咱们下节课继续拆解“如何把‘兴趣’变成‘有价值的事’”,不见不散!

课堂总结:

本课围绕李希霍芬的事迹展开,以师生对话拆解其“个体力量密码”:他23岁博士毕业,15年间凭双脚考察多国,在华四年完成七次长途考察,命名“丝绸之路”“高岭土”、发现青岛价值,回国后着成权威着作。

结合心理与哲学原理,提炼出他的五大核心能力:系统性认知、内在动机驱动、延迟满足、目标落地思维、灵活应变,并联系生活给出目标设定、坚持行动的方法,最后以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自身成长与长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