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32章 课·解码信息时代的“诞生会议”:一场关于不确定性的认知课

第132章 课·解码信息时代的“诞生会议”:一场关于不确定性的认知课(1 / 2)

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我们要聊一个改变人类文明走向的“低调会议”——它没有“全球峰会”的噱头,没有名人站台的热闹,却聚集了冯·诺依曼、香农、维纳等顶级大脑;它没在历史课本里大书特书,却悄悄预示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先用三分钟梳理核心脉络:1946-1953年,纽约比克曼酒店举办了一系列非正式会议,由神经生理学家麦卡洛克牵头,梅西基金会资助。起初会议聚焦控制论,后来逐渐转向信息论——1950年的会议上,信息论创始人香农的发言颠覆了所有人对“信息”的认知,他提出“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度量”,用“比特”和“信息熵”量化信息,甚至用“猜字母”实验让抽象概念落地。这场会议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学科壁垒,让物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学者共同意识到:人类文明的驱动力正从“能量”转向“信息”,而应对世界“不确定性”的关键,就是获取信息。接下来,我们就以师生对话的形式,拆解这场会议背后的认知革命,结合心理学和哲学原理,读懂信息时代的底层逻辑。

课堂对话:从“会议本身”到“信息本质”的拆解

和蔼教授(打开ppt,屏幕上出现比克曼酒店的老照片):同学们先看这张图——纽约比克曼酒店,红砖建筑,看起来很普通,却在1946年成了“最强大脑聚集地”。大家想想,吴先生为什么说它比很多“世界峰会”更重要?秦易,你平时关注科技史,先说说你的看法?

秦易(坐直身体):教授,我觉得关键在“参会者”和“讨论内容”。那些噱头十足的峰会,常请名人撑场面,讨论的内容多是“已有共识的总结”;但比克曼会议邀请的是冯·诺依曼(现代计算机之父)、香农(信息论创始人)、维纳(控制论创始人)这些“开创领域”的人,他们讨论的是“没人能说清的新问题”——比如“信息到底是什么”“大脑怎么处理信号”,这种“突破性讨论”才会影响长远,就像索尔维会议催生了量子力学一样。

和蔼教授(点头赞许):太准确了!吴先生说“创造文明的人,影响常被低估”,比克曼会议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有两个核心特点:一是“跨学科碰撞”,神经科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坐在一起,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二是“聚焦根本问题”,不聊表面的技术应用,专啃“信息本质”“不确定性”这些“元问题”。许黑,你从心理学“认知突破”的角度,说说这种跨学科讨论为什么重要?

许黑(推了推眼镜):教授,这涉及到“认知固化”的打破。单一学科的学者容易陷入“路径依赖”——比如物理学家习惯用“能量”“连续变量”看世界,神经科学家习惯从“神经元放电”解释大脑,而跨学科讨论能带来“认知冲击”。就像心理学里的“格式塔效应”,不同学科的人看同一个“信息”问题,会拼出更完整的认知图景。比如香农是数学家,他用“概率”定义信息;维纳是物理学家,他用“熵”联系控制论,两者结合才让“信息”从模糊概念变成可量化的科学。

和蔼教授(竖起大拇指):这个分析很到位!接下来我们聚焦会议的“转折点”——1950年香农的报告。他一上来就说“信息的含义根本不重要,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度量”,这句话直接颠覆了当时学者的认知。周游,你用生活中的例子,试着理解“信息消除不确定性”这句话?

周游(琢磨片刻):教授,我想到查成绩的场景!比如我考完试,不知道自己过没过,这就是“不确定性”;等我查到成绩是“90分”,这个“信息”一到手,不确定性就没了——这不就是“信息消除不确定性”吗?还有天气预报,如果说明天“100%下雨”,不确定性为零,需要的信息就少;如果说“50%下雨”,不确定性高,就需要更多信息(比如看云图、风向)来判断。

和蔼教授(笑着鼓掌):太生动了!香农还设计了一个“猜字母实验”来解释这个原理——比如想知道对方心里的单词,你可以问“第一个字母是A吗?”“是b吗?”,每得到一个“是\/否”的答案,就获得1“比特”信息,直到消除所有不确定性。叶寒,你算算:如果要猜一个“从A到Z的单个字母”,最多需要多少比特信息?

叶寒(拿出草稿纸):教授,这是个概率问题!26个字母,每个字母概率相等的话,我们可以用“二分法”猜——第一次问“在A-之间吗?”,排除一半;第二次问“在A-G之间吗?”,再排除一半……2的4次方是16,不够;2的5次方是32,够覆盖26个字母,所以最多需要5比特信息!这是不是和香农说的“信息熵”有关?

和蔼教授:完全正确!香农用“信息熵”来量化这种不确定性——当每个结果概率相等时,熵最大,需要的信息最多;当某个结果概率接近1(比如“太阳从东方升起”),熵最小,几乎不需要信息。这里要注意,香农说的“熵”和热力学的“熵”(无序度)本质相通,但侧重不同:热力学熵描述“系统的无序”,信息熵描述“信息源的不确定性”。蒋尘,你从哲学“世界本质”的角度,说说为什么“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固有特性”?

蒋尘(沉思片刻):教授,这其实是“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争论。传统观点觉得“世界是确定的,只是我们没掌握足够信息”——比如知道所有分子的运动规律,就能预测天气;但香农的理论告诉我们,“不确定性是根本属性”,哪怕掌握再多信息,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它(比如量子力学里的“测不准原理”,宏观世界里的“偶然事件”)。这就像哲学里的“有限理性”——人类永远无法掌握所有信息,所以只能用“信息”不断降低不确定性,而不是追求“绝对确定”。

和蔼教授:这个升华太关键了!当时参会的人类学家米德就很难接受“信息没有含义”的观点,她觉得“只有经过人脑处理的信号才叫信息”。许黑,你从“认知加工”的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米德的误区在哪里?

许黑:教授,米德混淆了“信息编码”和“信息解读”两个阶段。香农说的“信息”是“客观的信号度量”——比如“红灯”这个信号,不管人怎么解读,它携带的“停止”的不确定性消除功能是客观的;而“含义”是“主观的解读结果”——比如色盲可能把红灯看成其他颜色,影响解读,但不影响信号本身的信息价值。这就像心理学里的“信号检测理论”:信号(信息)是客观的,而人对信号的感知(解读)受主观影响,但不能把“感知结果”等同于“信号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