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21章 课·爱情里的接纳与改变——课堂实录

第121章 课·爱情里的接纳与改变——课堂实录(1 / 2)

爱情里的接纳与改变:是“如其所是”还是“成为更好”?——心理学与哲学课堂实录

在爱情的话语体系里,有两句看似矛盾的“金句”总让人困惑:一句是“真爱是爱你‘如其所是’的样子”,像温柔的港湾,承诺卸下伪装也能被接纳;另一句是“真正的爱情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像有力的推手,催促着成长与蜕变。前者治愈了现代人的“价值焦虑”,后者点燃了对亲密关系的期待,可把两者放在一起,疑问就来了——要“成为更好”必然要改变,那又如何做到“如其所是”?今天的课堂,我们就以“爱情中的接纳与改变”为核心,结合心理学理论、易经智慧与哲学思考,拆解这对矛盾背后的深层逻辑,帮大家看懂真爱里的“辩证之道”。

课堂开场:从矛盾提问切入,引发学生思考

(和蔼教授端着保温杯走进教室,将写有两句爱情金句的ppt投在屏幕上,笑着看向台下)

和蔼教授:同学们,先做个小调查——认同“真爱该爱对方如其所是”的举手?(台下一半学生举手,叶寒、蒋尘举得最快)认同“爱情该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举手?(另一半学生举手,秦易、许黑迅速抬手)好,几乎一半对一半,这说明大家都和我一样,被这对矛盾困惑过。周游,你平时爱观察身边人的感情,先说说你的困惑吧。

周游(推了推眼镜):教授,我之前帮一对情侣调解过矛盾——女生说“我爱的是当初那个随性的你,现在你总逼我改这改那”,男生说“我想让你变更好,难道不是为我们好吗?”最后吵到要分手。我当时也说不清谁对,到底“不改”是真爱,还是“想让对方改”是真爱啊?

和蔼教授:这个例子太典型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接纳与改变,到底是不是爱情里的“死对头”?叶寒,你刚才举手认同“如其所是”,说说你为什么这么想?

叶寒(有点不好意思):我觉得现代社会已经够卷了,工作要拼绩效,社交要装得体,爱情要是还得“改来改去”,也太累了。罗杰斯不是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吗?我觉得真爱就该是这样——不管我有没有成就,有没有缺点,对方都能接纳我,这种安全感才是爱情该有的样子。

和蔼教授:说得特别好!这触及了“接纳”的核心价值——对抗功利社会的“价值评判”。但秦易,你认同“成为更好”,肯定也有你的理由,对吧?

秦易:教授,我觉得爱情不该是“躺平”的理由啊!我爸妈结婚三十年,我爸以前爱抽烟,我妈没逼他戒,但会陪他一起散步、看戒烟纪录片,后来我爸自己慢慢戒了,他说“不想让你妈担心,也想陪她更久”。你看,这种因为爱而主动改变,不也是真爱吗?要是只谈“如其所是”,两个人都不成长,感情会不会慢慢变僵?

和蔼教授:秦易的例子又点出了“改变”的积极意义——爱情的“超越性”。现在大家能感受到这对矛盾的张力了吧?接下来我们分三步拆解:先看“接纳”在爱情里的心理学意义,再分析“改变”的哲学价值,最后用易经思维看两者如何统一。许黑、吴劫你们平时爱提尖锐问题,随时可以打断我。

第一部分:爱情里的“接纳”——心理学视角下的“无条件安全感”

(教授切换ppt,屏幕上出现罗杰斯的照片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定义)

和蔼教授:我们先聊“接纳”——为什么“爱你如其所是”会让人觉得治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来看,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最好的解释。它指的是“不以对方的行为、成就为前提,全然接纳这个人本身”。吴劫,你学过社会心理学,能不能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说说这种接纳为什么稀缺?

吴劫:教授,现在社会是“绩效导向”的——上学看成绩,工作看KpI,连社交都要看“有没有用”。我们习惯了“只有我够好,才会被喜欢”,所以在爱情里,会不自觉地伪装:比如约会时不敢说自己爱刷短视频,怕被说“没追求”;犯错了不敢承认,怕对方觉得“我不够好”。这时候如果有人说“我就爱这样的你”,相当于打破了“绩效枷锁”,这种安全感肯定治愈啊!

和蔼教授:太精准了!这种“接纳”,本质是给了对方“做自己的权利”。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对情侣,男生有“睡前吃零食”的习惯,女生没有指责他“不健康”,而是买了低糖零食放在他床头,说“知道你改不了,吃点健康的总比饿着好”。后来男生自己慢慢减少了零食量,因为他觉得“她接纳我,我也不想让她担心”。你们看,接纳不是“纵容缺点”,而是“先看见,再陪伴”,这是爱情里最温柔的力量。

许黑(举手):教授,那“接纳”会不会变成“放任”?比如对方有坏习惯,像撒谎、推卸责任,难道也要“如其所是”地爱他吗?

和蔼教授:许黑这个问题问得好!这就要区分“接纳人”和“接纳行为”。我们接纳的是“对方作为人的价值”,不是“错误的行为”。比如对方撒谎,我们可以说“我知道你怕我生气才撒谎,我接纳你的不安,但撒谎会让我没安全感,我们能不能一起改?”——先接纳情绪,再解决行为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如其所是”,不是无底线纵容。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尊重人的主体性”:你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但你的行为可以变得更好,两者不冲突。

第二部分:爱情里的“改变”——哲学视角下的“生成性成长”

(教授切换ppt,屏幕上出现卢梭的名言:“真正的爱使人不再满足于自己,而希望成为值得被爱的人”)

和蔼教授:聊完接纳,我们再看“改变”。为什么说“爱情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卢梭这句话点透了核心——爱情会激发人的“自我超越欲”。蒋尘,你研究过存在主义哲学,能不能从“人的存在方式”角度说说?

蒋尘:教授,存在主义认为“人不是凝固的实体,而是不断生成的过程”。我们天生就有“自我反思、自我更新”的渴望,而爱情会放大这种渴望。比如我以前很内向,怕跟人打交道,但我女朋友爱交朋友,每次带我参加聚会,会提前跟我说“不想说话就靠在我身边,没关系”。慢慢的,我也敢主动跟人聊天了,不是因为她逼我,而是我想“能跟她一起融入圈子,让她更开心”。这种改变,是出于爱而主动的“自我超越”,不是被迫的“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