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教授举了个例子,“大药厂研发新药时,就算研发部门说‘药有效,流程可行’,工程部门生产前,还是会把所有实验重做一遍。不是不信研发部的诚信,而是怕他们陷入‘证实性偏见’——比如某次实验失败,觉得是操作错了,重做成功就记下来,失败的就忽略,最后夸大了药效。”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把‘经历’当成了‘经验’。”教授继续讲第三个成因,“经历是‘发生过的事’,经验是‘从经历里总结的、能复用的规律’。比如有人坐牢20年,这是经历,但能说他有‘社会经验’吗?不一定,因为他没从中学到怎么跟人正常相处、怎么工作。”
“我爷爷就是这样!”蒋尘分享道,“他总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觉得自己经验足,可他一辈子在农村种地,对城市里的职场规则、科技产品一窍不通,却非要给我提建议,比如‘找工作就得靠关系’,我跟他说现在靠能力,他就说我‘不懂事’。”
“这就是把经历当经验的误区。”教授点头,“很多老人的‘固执’,其实是他们觉得‘自己的经历就是真理’,却没意识到时代变了,过去的经历已经不适用现在的情况。比如过去‘冬天必须穿秋裤’,是因为以前没有暖气、衣服不保暖,现在有暖气、保暖衣更轻便,老经验就不管用了,但他们还是坚持,就显得固执。”
“知道了原因,那怎么克服固执呢?”叶寒迫不及待地问,“我有时候也会这样,别人提不同意见,第一反应就是‘我不对吗?’,然后想反驳。”
“首先要承认:固执是人人都有的小毛病,不用有心理负担。”教授笑着说,“就像每个人都有惰性一样,只要不严重,就不可怕。”
“其次,要学会‘觉察触发点’。”教授继续说,“人什么时候最容易固执?通常是别人干扰了你的习惯、破坏了你的节奏,让你不舒服的时候——这时候你会启动‘自我保护’,用固执来反抗。比如你习惯用Excel做报表,同事让你用新的数据分析工具,你觉得麻烦,就说‘Excel够用了’,其实是在保护自己的习惯。”
“这时候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他的建议真的破坏我的习惯了吗?第二,我的习惯在现在这个场景里,真的最合适吗?”教授举例,“比如同事让你用新工具,可能做报表更快,你可以试试,而不是直接拒绝。就算最后还是用Excel,也不是因为‘固执’,而是因为‘试过之后觉得不合适’。”
“第三个方法,是保持开放心态,像收礼物一样对待新观点。”教授分享了两个学生的留言,“有个同学说‘不要追求成功,去追求卓越,成功会尾随而来’;还有个同学说‘巨大的商业财富取决于短板,其他事靠优势取胜’。这些观点不一定全对,但很新颖,我会记下来验证——哪怕最后发现不对,也拓宽了思路。”
“第四个方法,就是‘少说不,多说是’。”教授强调,“很多人听到不同意见,第一反应就是‘不,不对’,不管是说出来还是在心里想。但人一辈子的成功,跟说‘不’的次数没关,甚至可能成反比。比如别人跟你说‘试试这个新方法’,你可以说‘好啊,我们一起试试’,而不是‘不行,我以前都这么做’。”
许黑问:“要是新观点明显错了,也要说是吗?”
“不是盲目同意,而是‘先了解,再判断’。”教授解释道,“比如有人说‘吃大蒜能治感冒’,你不用立刻说‘不,这是谣言’,可以说‘我听说大蒜有杀菌作用,但治感冒可能还要看情况,我们查下资料?’——这样既不固执,也能理性讨论。”
课堂接近尾声,教授总结道:“今天我们聊了固执的三个现象——与学识地位无关、分感觉性和情绪性、针对性固执;三个成因——童年工具化、半吊子经验与证实偏见、混淆经历与经验;四个克服方法——承认问题、觉察触发点、开放心态、少说不。其实固执的本质,是‘思维的惯性’——习惯用过去的方式判断现在的事,习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但只要我们愿意停下来思考,就能慢慢调整。”
最后,教授抛出思考题:“结合今天讲的‘证实性偏见’,我们来想一个职场场景:有些老员工,明明新工作方法(比如用AI做数据统计)比旧方法(手动算)更高效,却固执地坚持旧方法,还说‘我用这方法几十年了,没出过错’。请分析他们固执的核心原因(从经验与证实偏见角度),并提出至少两个能说服他们尝试新方法的具体策略。”
“大家可以课后观察身边的例子,下次上课分组分享。觉得今天的内容帮你看懂了‘固执’的同学,别忘了点赞支持;如果想继续聊‘如何应对他人的固执’,比如怎么跟固执的父母沟通,也可以在评论区催更——下次课我们就来拆解‘沟通中的反固执技巧’,不见不散!”
“固执的背后是什么”课堂总结:
该课堂由和蔼教授带领叶寒、秦易等同学,拆解固执的深层逻辑,围绕“现象-成因-克服方法”展开。
先讲三大核心现象:一是固执与学识、地位、能力无关,如王安石、司马光虽学富五车,却在变法上各执己见;二是心理学将其分为感觉性固执(性格上自以为是)与情绪性固执(借拒绝泄愤的被动挑衅);三是固执具针对性,有人仅在生活或工作中固执,对不同人态度不同。
再析三大成因:童年将固执当“获利工具”,如被宠孩子靠坚持索求,形成“我要即得”思维;半吊子经验加证实性偏见,人们易记住规律成功案例、忽视失败,连科学家都可能夸大实验效果;混淆经历与经验,如老人误将过往经历当作普适经验。
最后给四大克服方法:承认固执是普遍小毛病;觉察固执触发点(如他人干扰习惯时反问自身);开放接纳新观点;少说“不”、多尝试。结尾抛出职场新方法与旧经验冲突的思考题,引导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