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一、茶杯里的国际法:一堂哲学课引发的防卫权思考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阶梯教室的橡木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哲学系的陈一涵教授推了推眼镜,举起一只青瓷茶杯晃了晃:上周伊朗和以色列又打起来了,你们说这反击算不算正当防卫?讲台下顿时响起窸窸窣窣的议论声,刘佳佳下意识转起了笔,顾华正往笔记本上抄关键词,廖泽涛却盯着窗外的银杏树发呆——直到教授把茶杯重重放在桌上。
先别急着翻法条,陈教授从帆布包里掏出个沙漏,细沙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坠落,2025年6月那次冲突,以色列说伊朗核设施威胁到自家安全,抢先炸了人家三处核电厂。伊朗呢,三小时后就发射导弹retaliate(报复),这事儿像不像你们宿舍有人抢了零食,被抢的抄起枕头就砸?
老师,这得看谁先动手吧?前排的刘佳佳突然举手,马尾辫扫过身后顾华的笔记本。陈教授笑着把沙漏倒转:好问题!就像道家说的反者道之动,万事都有个起因。以色列说自己是预防性自卫,可国际法院怎么看?他突然指向后排的廖泽涛,泽涛,你上周不是说量子物理和《道德经》很像吗?
男生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慢吞吞站起来:嗯...玻尔说过互补原理,就像有无相生。以色列的攻击要是真有迫在眉睫的威胁,那可能算自卫?但伊朗外长说那些核设施都在IAEA监督下...
陈教授突然拍手,这里有个心理学陷阱——认知失调。以色列觉得伊朗有核=我得挨打,这是不是像你们期末周既想复习又想打游戏的矛盾心理?他掏出手机划开抖音视频,你们看这个:伊朗被袭击后三小时反击,是正在进行的侵害,还是事后报复?
教室后排的小景云突然举手:老师,这像不像您上次说的道法自然?水要流动才不会腐坏,防卫也得符合自然的节奏。以色列要是等伊朗核弹造出来再打,那叫顺势而为;可现在硬说人家以后会打,这不就像非要在春天摘秋天的果子?
有点意思!陈教授走到窗边,银杏叶正扑簌簌往下掉,黄老道家讲春夏为德,秋冬为刑,自然规律是有节奏的。以色列的预防性自卫就像冬天非要播种,违反了的节奏。但伊朗的反击呢?他突然举起茶杯喝了一大口,假设这杯子是伊朗主权,以色列的炸弹就是撞进来的石子——水溅出来反击,是本能还是预谋?
顾华突然在笔记本上画起了流程图:老师,按正当防卫五要件,起因得是现实侵害。以色列2024年就炸过伊朗驻叙利亚使馆,这算不算持续威胁?陈教授笑着点头:好问题!就像道家说的道生一,一生二,冲突也有惯性。但这里有个哲学悖论:当防卫变成习惯,到底是自卫还是攻击?
窗外的阳光突然被云层遮住,教室暗了几分。陈教授慢慢转动着茶杯:你们注意到没?伊朗反击只炸了以色列军事基地,这叫对象特定,像不像《庄子》说的庖丁解牛,只找关键缝隙下手?可以色列说伊朗支持真主党,这又涉及非国家行为体...他突然停顿,从包里掏出个魔方,假设这魔方是国际秩序,每个面都是不同的规则——当规则冲突时,该守哪条?
老师,这和心理学的道德推脱有关吧?刘佳佳突然开口,以色列把伊朗标签化为邪恶轴心,就像学生把作业丑化成本能负担,都是为自己行为找借口。陈教授啪地合上魔方:没错!就像道家说的名可名,非常名,标签化就是给套上枷锁。但回到防卫限度——以色列炸了伊朗核设施,伊朗只炸了他们的空军基地,这算不算以柔克刚
下课铃突然响起,陈教授却举起沙漏:最后30秒!假设你们是联合国法官,面对伊朗反击,是判正当防卫过度报复他突然把沙漏倒扣,细沙如瀑布坠落,记住:法律就像这茶杯,既要装得下正义,又不能让水溢出来。
当学生们收拾书包时,陈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下节课讨论:如果庄子是国际法官,会怎么判?他指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回家路上想想:当防卫权变成双刃剑,是该磨尖还是收鞘?点赞过50放庭审录像彩蛋哦!
此刻橡木桌上的青瓷茶杯里,最后几滴茶水正沿着杯壁蜿蜒而下,在桌面上晕开细小的波纹——像极了波斯湾海面上未散尽的硝烟。而黑板角落的便签上,不知谁用粉笔写着:道法自然的防卫,该是春水般顺势,还是冬冰般克制?
(故事未完待续,下节课将解锁当量子纠缠遇上国际法的烧脑辩论!评论区留下你的判决观点,点赞破百公布陈教授珍藏的《道德经》与《联合国宪章》对照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