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拜见秦老(2 / 2)

接连几日,前来拜会者络绎不绝,秦鸿不胜其烦,大多交由管家或子侄应付,自己也懒得翻阅那堆积如山的拜帖。

直到这日午后,他处理完几封地方上送来的水利咨文,略感疲惫,才随手拿起那叠拜帖,漫不经心地翻看。

当“学生陈耀祖顿首再拜”几个熟悉而又略显陌生的字迹映入眼帘时,秦鸿捻着胡须的手微微一顿。

他拿起帖子,仔细看去,落款处果然是那个名字!

“陈耀祖……”秦鸿低声念道,浑浊却依旧清亮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浓浓的欣慰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责怪,

“这孩子……竟然已经到了京城,还在国子监?来了这么久,现在才递帖子,是怕打扰我这个老头子,还是跟我生分了?”

他脑海中浮现出几年前在长乐郡见到那个少年时的情景。

那时陈耀祖尚显稚嫩,但于水利一道展现出的惊人悟性和独特见解,让他这个浸淫此道数十年的老臣都为之惊叹。

此后数年书信往来,他亲眼“见”证着这个少年的飞速成长,其思维之活跃,考虑问题之周全,常常能给他带来新的启发。

在他心中,早已将陈耀祖视作自己的关门弟子,只是相隔遥远,未曾正式确立名分罢了。

如今,这孩子竟已凭自身本事进入了国子监,这让他老怀大慰。

皇帝让他收徒,传承衣钵,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陈耀祖。

只是,多年未见,不知这孩子心性是否依旧?学问进展如何?还需亲眼见上一见,方能最终定夺。

“来人。”秦鸿扬声唤来老管家秦伯,指着拜帖吩咐道。

“去回个帖子,就说老夫后日得空,请他们过府一叙。”

他特意说了“他们”,因帖中提及与两位同窗一同前来。

“是,老爷。”秦伯恭敬应下,心中却有些诧异,老爷近日对拜帖多是置之不理,能得他亲自回帖并约定时间的,这还是头一份。

两日后,陈耀祖、王富贵、姚宗胜三人早早起身,皆换上了自己最体面、颜色也最鲜亮的儒生袍。

三人对衣着上面的穿着还真不怎么在意。也并没有买什么名贵的料子撑场面。

不过现在的衣袍虽是棉布材质,但浆洗得干干净净,熨烫得平平整整,穿在三个身姿挺拔、气质各异的少年身上,自有一股蓬勃的朝气。

他们小心翼翼地搬出那个用红绸覆盖着的青岚峡水利模型,又备了一份中规中矩的年礼——两坛御寒的烧酒,几盒京式点心,既不显寒酸,也不至奢靡惹眼。

一切准备妥当,这才乘坐青篷马车,前往秦府。

马车在积着残雪的街道上辘辘而行,越靠近秦府所在的区域,气氛似乎越发肃静。

高门大院鳞次栉比,朱门紧闭,唯有门前的石狮彰显着主人的身份。

刚到秦府所在的巷口,便见府门外已停着几辆装饰华贵的马车。

三人下了车,正准备上前通传,却听得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哟!我当是谁呢?这不是咱们国子监鼎鼎大名的‘寒门三杰’吗?

怎么?不在监里苦读圣贤书,也跑到这秦府门前钻营来了?”

三人回头,只见程景华正从一辆镶金嵌玉的马车上下来。

身旁还跟着一位身着锦袍、面容与程景华有几分相似、眉眼间带着几分官威与倨傲的中年男子,想必是他的父亲,光禄寺少卿程敏。

程景华今日显然是精心打扮过,一身云纹杭绸直缀,腰缠玉带,头戴金冠,只是那眼神中的刻薄与怨毒,却将这身华服衬得有些俗气。

他目光扫过陈耀祖三人朴素的衣着,又瞥了一眼他们身后那辆寒酸的青篷马车。

以及小厮手中捧着的、盖着红布看不清具体为何物、但体积不大的“礼物”,嘴角的讥讽几乎要溢出来。

他故意提高了音量,确保周围其他等候的仆从都能听见:“啧啧,到底是乡下地方来的,不懂京城的规矩。

拜见秦老这等国之柱石,就带这么点寒酸东西?也好意思登门?怕是连秦府的门房都看不上眼吧!”

他绕着三人走了一圈,眼神如同打量货物,“我说你们三个,不会是以为靠着在国子监里耍耍嘴皮子,骂骂人,就能入了秦老的法眼吧?

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异想天开!秦老要的是有真才实学、家世清白的英才,不是你们这种不知走了什么运道、混进国子监的泥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