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汴京(终)(1 / 2)

巴黎-法兰西公社劳工总联合会主席办公室

午后阳光透过高大的落地窗,洒在铺着地图和文件的办公桌上。玛格丽特·卡隆主席单手托腮,另一只手指尖轻轻点着那份刚译出的、来自遥远东方的电报。

电报上关于汴京重建的具体内容她看得非常仔细,但最后那一句却让她无法抑制地咯咯笑出声来,紫色的眼眸弯成了月牙。

“呦,为啥搁这笑啊?”一个清朗带着点随意腔调的声音响起。路易·波拿巴端着一盘切得大小不匀(甚至有点歪歪扭扭)的苹果片走进办公室,身上笔挺的上校军服和他不太精湛的“刀功”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他将果盘放在桌边,探过头来看玛格丽特手里的电报,“笑这么开心?又有啥好事?”

“你过来看嘛~”玛格丽特笑嘻嘻地指着电报的最后一行,“看斯内夫利特同志的最新‘观察’!”

路易凑近,一字一句地读着:“……张振宇同志的工作效率值得称赞,”

“但……他与陈雅同志之间似乎存在私人感情关系……”

汴京城墙上的硝烟尚未完全洗净,城内却已焕发出一种混杂着疲惫和生机的忙碌。重建工作是艰难的,尤其是在粮荒压力下。东工盟的总部设在相对完好的原银行大楼内,进出的干部战士行色匆匆,但空气中除了严肃,似乎还多了一丝微妙的、不易察觉的……活泼?

“张振宇!”陈雅风风火火地冲进挂着“战备后勤与重建协调”牌子的办公室,声音隔着走廊就能听见,“你批给三团的建材是怎么回事?木头全是边角料,钉子也少了两成!他们营长都找到我这儿了,说这样怎么搭简易粮仓?!”

坐在堆满账目册和规划图的桌后,张振宇抬起头,推了推因连日熬夜而有些下滑的眼镜,眉头习惯性地皱起:“陈雅同志,请你冷静。物资是根据各战损区域、人口密度和功能优先级统一分配的。”

“三团防区并非主要粮库所在地,且他们营房完整度尚有65%,其申请的木材主要用于修缮,非核心用途的修缮木材使用‘可用边角料’是临时物资条例第十七条明文规定。至于钉子…新一批物资下午就到,仓库管理员已注明下午统一补发。”

“可他们现在就要用!老百姓晚上没地方存新运来的麦种怎么办?被耗子啃了你负责?”陈雅双手撑在他桌面上,气势汹汹,“什么第十七条,我看你脑子里也全是条条框框!灵活变通懂不懂?先给他们救急,下午来的你再想办法平衡啊!”

“无规矩不成方圆!”张振宇也拔高了声音,站起身来,“今天给你三团‘灵活’,明天二团要不要‘救急’?后勤纪律形同虚设,最后就是混乱不堪!下午物资不到,我亲自带人去给他们当钉子打进去!”他的语气斩钉截铁,眼神犀利,毫不退让。

两人就这样一个在桌这边拍桌子,一个在桌那边振振有词地引经据典,争得面红耳赤。争论的核心听起来极其重要——关乎粮食安全,但实际上,只是无数重建日常中的一个小小摩擦点。

办公室门口,刚刚送完一批战地教材草案的唐茗和林尚舟恰巧路过。唐茗闻声停下脚步,侧耳听了两句,嘴角便不自觉地弯起一抹极淡却十分温柔的弧度。她看向身边的丈夫,眼中带着促狭的笑意。

林尚舟也听到了里面的“交锋”,摇了摇头,轻声对妻子道:“又开始了。”他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眼神里也流露出一丝无奈而纵容的笑意。这位国学教师,如今也负责恢复基础文化教育,对这对年轻搭档的相处模式早已见怪不怪。

唐茗轻声道:“你听,阿雅又在说张同志‘死脑筋’,张同志又在强调‘纪律性’。像不像……”她顿了一下,似乎在找一个恰当的比喻。

“像一出唱不完的对台戏。”林尚舟接过话茬,用了一个他熟悉的词,“只不过这场戏,台下的我们总忍不住要笑场。”

夫妻俩相视一眼,默契地会心一笑,没有进去打扰,只是轻轻走过,仿佛这小小的“战场”是他们工作中一幅充满烟火气的背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