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喘息与布局(2 / 2)

张恒站在田埂上,看着这一幕,对身边的徐衍说:“你看,老百姓要的其实不多,有地种,有饭吃,就肯跟着咱们。光靠打仗,守不住这片地方,得让他们有盼头。”

徐衍点点头:“将军设立‘慈幼堂’和‘养济院’,已经让不少百姓念着咱们的好。昨天我去安民城的慈幼堂,看到十几个孤儿在读书,还有老嬷嬷给他们缝衣服,比在家里还暖和。”

张恒想起昨天去养济院的场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抱着一个三岁的孤儿,给孩子喂粥,孩子的小手里攥着一块糖——那是张恒让人送去的。老太太见了他,非要跪下磕头,说:“将军是活菩萨,要是没有您,这孩子早就饿死了。”他赶紧扶住老太太,心里却不是滋味。这些孤儿和老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能做的,也只是给他们一个安身之所。

除了民生,张恒最看重的就是“讲武堂”。这天傍晚,他特意去了讲武堂的课堂。教室里,三十多个学生正围着沙盘,听教官讲兵法。学生里有刚从战场上下来的老兵,也有十五六岁的少年,还有几个是从民间选来的聪慧子弟。

教官指着沙盘上的安民城,说:“上次袁绍攻城,就是从南门和西门同时进攻,咱们的守军分兵防守,差点被突破。要是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应对?谁来说说?”

一个名叫赵虎的老兵站起来,粗声粗气地说:“我觉得该在两门之间修条暗道,哪边吃紧,就从暗道调兵,不用绕远路。”

另一个少年也站起来,声音清脆:“我觉得可以在城外挖陷阱,埋上尖木,这样敌人的云梯就不好靠近了。”

张恒听着,心里很欣慰。他设立讲武堂,就是想让更多人懂兵法、会打仗,而不是只靠将领们单打独斗。等这些学生毕业,分到各个部队,黑山军的战斗力才能真正提上来。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安民城的城墙慢慢补好了,田地里的麦子长势越来越好,讲武堂的学生也越来越熟练地摆弄沙盘。黑山军就像一棵被暴风雨吹弯的树,慢慢挺直了腰杆,开始重新扎根。

可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平静。

第九天的傍晚,夕阳刚落下,城门官就急匆匆地跑来找张恒:“将军!南面来了一队人,说是曹操的使者,还带了一个人,说有要事见您!”

张恒正在书房看徐衍整理的律法条文,一听“曹操的使者”,手里的笔顿了一下。上次曹操派人来,是送粮草和器械,想拉拢他一起对付袁绍,这次又来,会是什么事?还带了一个人?

他放下笔,站起身:“走,去看看。”

刚走到前厅,就看见一个穿着青色儒衫的使者,正站在厅中,身边还站着一个被绑着的人——那人穿着破烂的囚服,头发凌乱,脸上有一道长长的伤疤,低着头,看不清模样。

使者见了张恒,拱手行礼:“在下卫弘,奉孟德公之命,特来拜见张将军。”

张恒点点头,目光落在那个被绑着的人身上,心里突然有种莫名的不安:“卫先生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要事?这位是……”

卫弘笑了笑,侧身让开,指着被绑的人,声音不高,却像一道惊雷炸在张恒耳边:“这位,是袁绍麾下的中郎将,淳于琼。孟德公让在下带他来,是想跟将军商量一件事——关于攻打袁绍粮仓乌巢的事。”

张恒猛地睁大眼睛,盯着那个叫淳于琼的人,浑身的血液仿佛都凝固了。乌巢是袁绍的命脉,曹操竟然想打乌巢?还拉上他?这可不是小事,一旦答应,黑山军就彻底站在了袁绍的对立面,再也没有回头的余地。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可心里的震动却怎么也压不住。这喘息的日子,看来是过不了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