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旬却没有起身,他只是用指节轻轻碰了碰苏晚晴的手臂。
苏晚晴站了起来。她手里拿着一叠文件,脸上没有丝毫被攻击后的愤怒或紧张,反而带着一抹从容的微笑。这股镇定,与会议室里剑拔弩张的气氛格格不入。
“各位领导,刘专家的发言非常精彩。我们蓝图公司,也同样认同在标杆工程上,必须采用最‘合适’的技术。”
她没有用“先进”,而是用了“合适”,一个微妙的词语转换,让几位领导微微一怔。
“我们对德国KSp公司的技术非常尊重,也进行了一些粗浅的研究。”
苏晚晴按下了投影仪的遥控器,屏幕上刘长胜那精美的ppt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纯文本表格。
“我想请问一下KSp公司的克劳德先生。”苏晚晴的目光转向那名年长的德国工程师,用一口字正腔圆、无比流利的英语问道,“贵公司的第一代木质素纤维稳定剂,在持续相对湿度超过85%,年平均温差超过30摄氏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其纤维的吸水饱和率是多少?在经历100次冻融循环后,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能保持在初始值的百分之多少?”
一连串专业而刁钻的问题,像机关枪一样射出,让会议室里的大多数人都听得云里雾里。
但那名叫克劳德的德国工程师,脸上的傲慢却瞬间凝固了。他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张了张嘴,似乎想回答,但又硬生生卡在了喉咙里。
苏晚晴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继续用英语追问:“根据德国联邦公路研究所1988年发布的bASt-p-38-88号报告,在德国北部沿海地区铺设的试验路段,使用同类技术的路面,在第三年就出现了超过15毫米的严重车辙,第五年水损害导致的坑洼率达到了7%。请问,你们将如何避免同样的问题在滨海大道上重演?你们的技术,针对滨海市的气候特点,做了哪些具体的改良和优化?”
“bASt-p-38-88号报告”这个精确到字母和数字的编号一出口,克劳德工程师的脸色“刷”的一下变得惨白。
这已经不是商业机密了,这是他们公司内部的技术档案,是他们第一代技术上确实存在、但想方设法掩盖的缺陷!这个女人怎么会知道?!
他额头上开始冒汗,支支吾吾地用德语和旁边的同事急速交流起来,声音慌乱。
会议室里,所有人都看出了不对劲。领导们脸上的赞许消失了,取而代F之的是疑惑和审视。
刘长胜的脸色也彻底变了,他做梦也想不到,对方竟然对KSp的技术软肋了解得如此之深,连他们内部的试验报告编号都一清二楚!这根本不是“粗浅的研究”,这是把人家的祖坟都给刨了!
苏晚晴没有再逼问那个已经乱了方寸的德国人,她只是平静地按下了遥控器的下一页。
屏幕上,出现了一张触目惊心的照片。
那是一条坑坑洼洼、布满网状裂纹的沥青路面,几个巨大的坑洞里积着黑色的污水。照片的右下角,用德文清晰地标注着拍摄地点和时间:德国,汉堡港,1989年。
照片的冲击力,比任何语言都来得猛烈。
苏晚晴转过身,面向所有领导,声音不大,却清晰而有力地传遍了整个会议室。
“各位领导,远大集团卖给我们的,是KSp公司在德国已经证明存在严重水土不服,并且即将被他们自己的第二代技术所淘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