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风波的阴云刚刚散去,知识产权保护的警钟仍在耳畔回响,“锦绣”上下尚未不及喘息,另一场源自业务模式变革的挑战,便如同暗流般悄然涌动,迅速演变成一场波及生产根本的供应链危机。
这危机的源头,正是那零星而来、却意义非凡的海外订单。
艾里斯·陈的社交媒体分享,以及“东方遇见西方”Showroo带来的后续效应,开始像涓涓细流般,汇入巴黎代表处的邮箱和传真机。然而,这些来自北美和欧洲的订单,与“锦绣”熟悉的国内大批量、标准化的订单截然不同。
它们量小——常常是十几件,甚至几件;
它们批次多——几乎每天都有新订单,款式、尺码、要求各不相同;
它们交期急——习惯了快节奏的欧美客户,往往要求四周,甚至更短的货期;
它们要求高——对细节、包装、标识都有极其严格和个性化的要求。
这些国际小订单,如同一个个精致却棘手的“瓷器活”,对习惯了承接“大批量、标准化”国内订单和外贸大单的“锦绣”现有生产体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矛盾首先在计划排产会议上爆发。
生产副厂长孙卫国拿着最新一周的生产计划表,脸色铁青地摊在苏晚面前。
“苏厂长,这活没法干了!”他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您看看!这个星期,光是这些零零碎碎的海外小单,就插进来二十多批!每一批都要单独打样、确认、领料、排线!”
他指着表格上那些被红色标注、打乱了原有流畅生产节奏的区块,痛心疾首:“我们一条主力生产线,原本一天能稳定产出几百件标准款衬衫,效率高,成本低。现在为了应付这些小单,频繁停机、换线、调试!效率暴跌百分之三十都不止!”
他越说越激动,看向苏晚的目光带着不解和焦虑:“这不仅仅是效率问题!成本也在飙升!单件面料裁剪损耗增加,人工耗时翻倍,管理费用摊薄不了……杨会计那边已经跟我拍过桌子了!这些订单,看着单价高,但扣除这些额外成本,根本就是在赔本赚吆喝!严重影响了我们国内主力生产线的效率和利润!”
孙卫国的担忧不无道理。现有的生产体系,是为了规模和效率而生的庞大战舰,擅长在宽阔的海域进行正面作战。而这些海外小订单,却像是需要灵活穿梭于暗礁密布水域的快艇,战舰庞大的身躯和固定的航线,在此刻显得笨拙而低效。
是继续投入巨大成本维持这种“不经济”的小批量生产,以服务尚在萌芽期的国际市场?还是为了保障国内基本盘和主力生产线的效率与利润,放弃或者极度限制这些小订单?
会议室里,支持孙卫国的声音不在少数。毕竟,真金白银的利润和稳定的生产效率,是企业生存的基石。
苏晚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她理解孙卫国的苦衷,国际小订单带来的混乱和成本压力是肉眼可见的。但她也深知,国际化战略不能因噎废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订单,是“锦绣”品牌在海外市场播下的种子,是验证“国际产品线”方向的试金石,绝不能轻易放弃。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苏晚苦苦思索两全之策时,感情线再次以一种无声却强有力的方式介入。
林长河没有参加那次激烈的会议。但第二天,孙卫国有些气冲冲地来到苏晚办公室,想再陈述利害时,却愣了一下。
“林厂长呢?”他问秘书。
秘书小声回答:“林厂长一早就去三车间了,说是有批‘特殊订单’的设备要调试。”
孙卫国皱了皱眉,三车间是专门处理样品和小批量定制订单的车间,设备相对老旧。他狐疑地走向三车间。
还未进门,就听到里面传来机器有节奏的轰鸣声,与往日那种因订单杂乱而显得断续嘈杂的声音不同,今天的轰鸣声带着一种奇异的稳定和高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