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伤与乱(2 / 2)

另一处府邸,太尉蒋济、司徒卫臻等与司马懿关系密切,或至少认同其稳守策略的重臣,则另有一番议论。

“关中之事,急不得。诸葛亮挟大胜之威,锐气正盛,司马仲达深沟高垒,避其锋芒,乃是老成谋国之道。”蒋济捋着胡须,慢条斯理地说道,“陛下龙体欠安,正当静养,若朝中因此生出事端,岂非让蜀寇看了笑话?”

卫臻点头附和:“蒋公所言极是。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局,保障关中军需供应。至于其他……待陛下康复,自有圣断。”

然而,“圣断”何时能有?曹叡的伤势反复,让这种等待充满了不确定性。朝堂之上,虽然尚未有公开的激烈冲突,但暗地里的较量和试探已然开始。

曹宇、曹爽等人频频联络其他宗室和在洛阳的功勋旧臣,试图了解更多关中实情,并开始在人事安排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试图遏制司马懿一系势力的过度扩张。

而司马懿虽远在关中,但其在朝中的党羽耳目并未歇着。洛阳的动向,通过秘密渠道,不断送往北原大营。

这一日,司马懿正在批阅军报,心腹谋士,也是他在朝中的重要盟友之一,现任中领军的夏侯献(其立场更倾向司马懿)派来的密使到了。

密使呈上书信,低声禀报了洛阳近日的情况:曹宇多次召集宗室密议,对司马懿久战无功、致使陛下重伤颇有微词;曹爽则在禁军系统中活动频繁,似有意调整部分将领职位;甚至有人暗中提出,是否应派御医或宗室重臣前往关中“探视”陛下病情,实则带有监察之意……

司马懿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唯有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在烛光映照下,偶尔闪过一丝冰冷的寒芒。

他放下密信,走到帐壁悬挂的地图前,目光扫过代表洛阳的位置,又落回眼前的渭水防线。

皇帝的伤,是他的护身符,也是一把双刃剑。

朝堂的乱象,早在他预料之中,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他乐于见到的。水越浑,才能摸到更大的鱼。

“传令给洛阳的人,”司马懿的声音平淡无波,听不出丝毫情绪,“陛下伤情,需反复调养,切忌舟车劳顿,亦不宜外人打扰,以免影响康复。朝中事务,请蒋公、卫公等老成之臣,依律处置即可。至于关中军事……亮,不过疥癣之疾,我自有分寸,不日当有捷报传回,让朝中诸公,稍安勿躁。”

他顿了顿,补充道,语气微冷:“尤其要‘提醒’一下燕王和武卫将军,陛下静养期间,还是少些无谓的聚会为好。免得……惊了圣驾。”

“诺!”心腹领命,悄然退下。

帐内重新恢复了寂静。司马懿的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上那片广袤的中原之地,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曹叡的伤,关中的败,洛阳的乱……这一切,看似危机,却又何尝不是……机遇?

只是,对面的诸葛亮,会给他足够的时间吗?

他望向南岸铁笼山的方向,眼神重新变得凝重起来。

内部的纷扰暂且压下,眼前的强敌,才是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