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领命!”
计议已定,蜀军迅速行动开来。
翌日开始。
陈仓城东南两面,战鼓号角终日不绝于耳。
无数蜀军士兵排列成严整的队形,在城墙弩箭射程边缘来回运动,摇旗呐喊。
夜间,更是火把如龙,映照得半边天都红了,士兵们的鼓噪声、敲击盾牌声震耳欲聋,仿佛随时会发起雷霆万钧的夜袭。
郝昭果然中计。
他虽然疑惑蜀军为何雷声大雨点小,但不敢有丝毫大意。
蜀军主攻方向不明,他只能将有限的守军主力频繁调动于各面城墙,尤其是动静最大的东南方向。
守军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极大。
郝昭本人也坐镇城楼,密切关注着蜀军的动向,试图判断其真实意图。
他确实加强了对城外地面的监听(使用埋瓮听音之法),但也主要集中在他判断的蜀军可能主攻的方向。
而与此同时。
在相对平静的陈仓城西北角外数里,一片茂密的灌木丛和土坡之后。
一场无声的战斗已经打响。
陈到亲自督阵。
白毦兵中所有擅长土木作业、矿工出身的士兵被集中起来,组成了一支特殊的“工程队”。
他们选择了位于一处天然土坡背面的凹陷处作为地道起点,极为隐蔽,从城头绝对无法直接观测到。
入口处用伪装网和移栽的灌木进行巧妙遮蔽。
挖掘工作立即展开。
为了减少动静,他们尽量使用特制的短柄铲和镐,甚至用手刨。
挖出的泥土,装入藤筐,由专人运至远处低洼地或溪流中分散处理,不留明显痕迹。
地道内部,以坚固的木料进行支撑,防止坍塌。
陈到严格规定了作业流程和轮换制度,确保挖掘日夜不停,又能保持士兵体力。
他本人时常深入地道,检查进度、方向和支撑结构的安全。
白毦兵的效率极高。
加之此处土质相对松软,地道以每天十余丈的速度,顽强地向陈仓城墙方向延伸。
而城头的郝昭,注意力完全被东南方向的佯攻所吸引。
他虽然也例行公事地派人监听其他方向地面的动静,但在蜀军日夜不停的鼓噪声掩护下,从西北角地下传来的微弱挖掘声,几乎被完全掩盖了。
偶尔有负责监听的士兵似乎听到一点异响,上报后,也被忙于应付“主攻”方向的军官认为是过度紧张或受到了干扰,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时间一天天过去。
地道在黑暗中不断向前掘进。
陈到根据步测和简易罗盘定位,不断调整着方向,确保地道能准确抵达那段被他标记为“薄弱点”的城墙正下方。
蜀军大营中,诸葛亮稳坐中军,听着各部汇报佯攻情况,以及陈到秘密送来的地道进度报告,脸上看不出喜怒。
但他紧握羽扇的手指,微微泛白,显示着他内心的不平静。
所有人的希望,如今都寄托在了那条在黑暗中延伸的地道,以及那尚未可知的爆破效果之上。
成功,则陈仓可破,关中门户洞开。
失败,则二次北伐,很可能就此功败垂成,徒劳无功。
压力,如同无形的巨石,压在陈到和每一位参与此计的人心头。
挖掘,在寂静与喧嚣的掩护下,继续着。
终点,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