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刘备慰军(1 / 2)

章武四年的秋日,天高云淡,风中已带了些许凉意。

汉中大地,层林尽染,本该是一派丰收或闲适的景象,但空气中却始终弥漫着一股大战过后、舔舐伤口的沉凝。

第一次北伐失利的阴影,尤其是街亭那场因一将之失而导致的惨痛败绩,如同无形的巨石,压在每一位知情将士的心头,也让这片作为北伐前哨的土地,笼罩在一层难以驱散的晦暗之中。

然而,一道来自成都的旨意,如同穿透乌云的阳光,骤然打破了这份沉郁。

皇帝陛下,要亲临汉中!

消息传开,三军震动,民心雀跃。自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乃至称帝以来,刘备已多年未曾亲临这北疆重镇。

值此新败之际,陛下的到来,意义非同寻常。

这一日,南郑城外,旌旗招展,甲胄鲜明。

以丞相诸葛亮、骠骑大将军陈到为首,赵云、魏延、王平、吴懿、高翔等文武百官,以及汉中各营主要将校,皆肃立于道旁,翘首以盼。

午时刚过,远处官道上烟尘扬起,一支规模不大但极其精悍的仪仗队伍缓缓行来。

龙辇之上,刘备端坐其中。

他年近六旬,两鬓已然斑白,昔日颠沛流离留下的风霜刻印更深了几分,但一双眼睛却依旧炯炯有神,顾盼之间,那股历经磨难而不折、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扑面而来,甚至比年轻时更添了几分帝王的沉凝与威仪。

“臣等恭迎陛下圣驾!万岁,万岁,万万岁!”

以诸葛亮、陈到为首,众人齐刷刷跪倒一片,山呼万岁之声,震彻原野。

龙辇停下,刘备在内侍的搀扶下,稳步走了下来。

他并未穿着繁复的冕服,而是一身简洁的玄色常服,外罩一件绣着龙纹的披风,显得干练而精神。

“众卿平身。”

刘备的声音洪亮,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他快步上前,亲手扶起诸葛亮和陈到,“孔明,叔至,还有诸位爱卿,辛苦了!”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在诸葛亮略显清瘦的面庞和陈到沉稳坚毅的眼神上停留片刻,又看向后方那些许多身上带伤、面色沉郁的将领,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痛惜,但旋即被更加坚定的神色所取代。

“朕在成都,闻听前方将士用命,虽有小挫,然筋骨未伤,锐气犹存!此乃国家之幸,朕心甚慰!”

刘备朗声说道,绝口不提“失败”二字,而是肯定了大军的根基仍在。

随后,刘备入南郑城,并未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只是简单听取了诸葛亮和陈关于当前汉中整军、练兵、屯田等情况的汇报。

他听得非常仔细,不时发问,尤其关注了“将略堂”的进展和“木牛流马”的研发。

次日,刘备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要求:“朕欲亲登定军山,祭奠此次北伐,尤其是街亭一役,为国捐躯的将士英灵!”

定军山!

此地对于刘备和整个蜀汉政权而言,意义非凡!

正是在此地,老将黄忠阵斩夏侯渊,奠定了汉中之战的胜局,也成就了刘备一生事业的巅峰。

选择在此地祭奠英灵,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诸葛亮、陈到等人深知刘备心意,立刻着手安排。

秋日的定军山,苍松翠柏依旧,但山风已然凛冽。

一条临时清理出的山路,从山脚蜿蜒而上。

刘备拒绝了乘坐肩舆,坚持要步行上山。

诸葛亮、陈到一左一右,紧随其后,再后面是赵云、魏延、王平等主要将领以及一队精锐的白毦兵护卫。

山路崎岖,对于年近花甲的刘备而言,并不轻松。

但他的步伐却异常稳健,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

他时而驻足,眺望四周山川地势,眼中流露出追忆与感慨。

当年在此地挥斥方遒、与曹操争锋的场景,恍如昨日。

终于,一行人登上了定军山主峰。

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上,已然设好了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