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到自己心中也是巨震,他虽知刘备和诸葛亮会重用自己,却没想到会是如此重量级的任命。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出列,单膝跪地,声音沉稳:“臣,陈到,领旨!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好!”刘备满意地点点头,亲自开口,“叔至之能,朕与丞相深知。望你勿负此任,为我大汉打造无敌雄师,铸就克敌利器!”
“臣,万死不辞!”
这时,一个声音终于忍不住响了起来,带着明显的不服与质疑:“陛下!丞相!臣有本奏!”
众人看去,乃是翊军将军李严!
他资历老,能力不俗,自视甚高,对陈到这等“幸进”之辈本就看不惯,此刻见其权位骤然凌驾于自己之上,更是妒火中烧。
“李将军有何话说?”诸葛亮面色不变。
李严出列,朗声道:“陈将军年轻有为,确有功绩,臣亦佩服。然,总督军事,职权过重,涉及全国兵马的训练、调动、器械,乃至边地经营,干系社稷安危!陈将军年纪尚轻,经验或恐不足,且非历经百战之元从,恐……难以服众!若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臣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他的话,代表了一大批心中不服却不敢明言的官员和将领的想法。
一时间,不少目光都聚焦在李严和陈到身上,大殿内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张飞闻言,环眼一瞪,就要发作,却被身旁的关羽用眼神制止。
关羽抚着长髯,冷眼旁观。
诸葛亮尚未开口,陈到却主动站了起来,转身面向李严,不卑不亢:“李将军所言,不无道理。陈到资历浅薄,确需历练。”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那些带着质疑目光的官员:“然,陛下与丞相既以此重任相托,到,唯有以实绩说话!敢问李将军,白毦兵战力如何?巴西之战,新式军械效用如何?南中商道,是否已见成效?”
他每问一句,声音便提高一分,目光也锐利一分:“总督军事,非为夺权,乃为整合资源,革除积弊,强我国力!若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我大汉何日方能克复中原?!
若李将军或诸位同僚,有更佳强国强军之策,到,必虚心求教,甘附骥尾!
但若只因资历辈分,便阻挠革新,耽误国事,到,虽人微言轻,亦不敢苟同!
陛下赐我御剑,非为饰物,乃为斩除阻碍复兴大业之荆棘!”
一番话,掷地有声!
既有谦逊姿态,更有不容置疑的决心和底气!
尤其是最后提及御剑,更是让李严等人脸色一变,想起了那“先斩后奏”的权威。
李严被噎得一时说不出话,脸涨得通红。
“好了。”刘备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充满决断,“朕意已决!叔至之职,非虚衔。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事革新,迫在眉睫!朕信孔明之谋,亦信叔至之能!众卿当同心协力,共赴国难,勿再作无谓之争!”
皇帝一锤定音,李严纵然不甘,也只能悻悻退下。
诸葛亮适时接话,开始阐述具体执行细节,将内政、军事、外交的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选。
一场可能引发朝堂分裂的风波,被强行压下,但水面下的暗流,却愈发汹涌。
朝会最终在一种表面共识、内里复杂的气氛中结束。
国策已定,权力的棋盘被重新划定。
陈到走出大殿,感受到背后无数道目光,有支持,有羡慕,更有冰冷的嫉妒和审视。
他握紧了拳,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真正站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这时,一名宦官悄无声息地来到他身边,低声道:“陈将军,丞相有请,在偏殿相候。”
陈到心中一凛,知道诸葛亮必有要事交代。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随着宦官向偏殿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