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隆中对(2 / 2)

得到肯定,陈到精神稍振,话锋一转:“其二,科技强军。丞相改良之连弩,威力巨大,然体积重量仍不便于山地奔袭或骑兵使用。可否集中优秀工匠,成立一个…嗯,类似于‘将作院’的专门机构,不仅研讨连弩小型化、轻量化,亦需对攻城器械、铠甲刀枪进行标准化改良。”

“标准化?”诸葛亮捕捉到这个新词。

“正是。譬如弩机之望山、刀剑之长度、箭簇之规格,乃至攻城锤之部件,皆制定统一标准。如此,战时损坏,可迅速更换零件,而非废弃整件器械。工匠制作亦更高效,部件可互换。此于长期战争与后勤保障,益处极大。”

陈到尽量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工业标准化的雏形。

诸葛亮闻言,身体不由得坐直了,眼中精光闪动:“部件互换…标准统一…妙啊!叔至此议,直指军工生产之要害!若成,我军器械维护效率将倍增!此‘将作院’之设,甚好!当尽快筹办!”

他显得有些激动,显然深刻理解了这背后的巨大价值。

“其三,”陈到趁热打铁,“经略南中与西羌。南中之地,不仅需军事平定,更需经济羁縻。其地多矿产,如铁、铜,甚至可能有其他稀有金属。可派遣得力干员,以互市、开采为名,深入勘探,若能找到稳定矿源,则我军械铸造将不再完全依赖外购或存量。对西羌,则以茶叶、丝帛换取良种战马,建立稳定购马渠道,缓解我军缺马之困。”

诸葛亮轻摇羽扇,沉吟道:“南中矿产…西羌战马…此二事确为我大汉软肋。然南中蛮族反复,西羌诸部摇摆,执行起来颇为不易,需派善于沟通、刚柔并济之人方可。”

“其四,情报为先。”陈到的声音压低了些许,“此次夷陵之战,东吴动向虽有察觉,但仍显被动。末将以为,当建立一个更严密、覆盖更广的情报网络,不仅针对敌国军政动向,甚至应尝试渗透其高层,获取核心机密。此事耗费巨大,且需长期投入,但战略价值,无可估量。”

书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油灯燃烧的细微声响。

诸葛亮没有立刻回答,他深邃的目光看着陈到,仿佛要重新审视这位以忠勇和练兵着称的将领。

这四条建议,条条切中蜀汉当前的命脉和未来的关键,既有宏观战略,又有具体措施,甚至包含了“标准化”、“情报渗透”这等极具前瞻性的想法。

这绝非一个单纯的武将所能提出。

良久,诸葛亮轻轻吐出一口气,脸上露出极为欣慰甚至带着几分惊喜的笑容,他拿起那份沉甸甸的卷轴,轻轻在案上顿了顿,发出轻响。

“好!好一个‘隆中对’补遗!”诸葛亮的声音中充满赞赏,“叔至之才,实令亮惊叹!内政、军工、边略、情报,四管齐下,环环相扣,深合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之义!”

“此策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并非空谈!若得以推行,我大汉国力必将稳步提升,十年之后,足可与曹魏、东吴真正一较高下!”

他站起身,绕过书案,走到陈到面前,郑重地将手按在陈到的肩膀上:“叔至真乃国之柱石!不仅能冲锋陷阵,更能运筹帷幄,谋划深远!此策深合吾心,亮必力主逐步推行之!”

陈到心中一定,也站起身:“丞相谬赞了。末将只是尽人臣之本分,所思所想,皆为大汉复兴。具体施行,还需丞相及众位同僚斟酌完善。”

“嗯,不错。”诸葛亮点头,“事缓则圆,急则生变。尤其是内政革新与南中经略,需选派合适人手,稳步推进。至于‘将作院’与情报网络,亮以为可优先办理。”

他沉吟片刻,“叔至,这‘将作院’首任主持之人,以及这情报网络的构建,你可有合适人选或初步想法?”

诸葛亮这是在赋予陈到更大的权责和参与度。陈到略一思索,谨慎答道:“将作院之事,首重技艺与管理。将作监大监蒲元,铸造技艺精湛,为人踏实,或可让其牵头,再选拔一批心细聪慧的年轻工匠加入。”

“至于情报…此事关乎重大,需绝对忠诚、心思缜密且背景干净之人。末将可先从白毦兵中遴选一批机敏可靠之士,进行初步训练和试探性派遣,具体如何铺开,还需丞相定夺。”

“善!”诸葛亮对陈到的回答很满意,既提出了人选,又保持了应有的谨慎和分寸,“便依叔至之意。蒲元负责将作院,情报网络先由你的白毦兵搭起骨架。所需钱粮人员,亮会全力支持。”

他回到案后,提笔快速写下几行字,显然是记录刚才的决议。

“天色已晚,叔且回去休息。此卷轴亮细细研读,明日早朝后,你我再与陛下(指休养中的刘备)详细商议。”

“末将告退。”陈到拱手行礼,转身离开书房。

诸葛亮目送陈到离开,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卷轴上,轻轻展开,看着上面清晰工整的字迹(陈到已适应这个时代的书写方式),脸上再次浮现出难以掩饰的赞叹和欣喜。

他低声自语,声音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得此栋梁,实乃汉室之幸,亮之幸也!陛下,您若知叔至有此大才,想必病体亦能快慰几分……”

窗外,夜色更深,但丞相书房内的灯火,却似乎比之前更加明亮了。

一份关于蜀汉未来命运的蓝图,正在这灯火下,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