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寸土不让(2 / 2)

互市是好事,但蜀汉必须掌握主导权,防止东吴通过贸易获取蜀中的战略资源,同时也要借此机会获取江东的物资。

这又是一番暗中的较量。

最后,也是最敏感的一条——“共抗曹魏”。

顾雍代表孙权,提出了极其谨慎的方案:“曹魏乃国贼,天下共知。然,‘共抗’之说,过于招摇,易引火烧身。不若这般:你我双方心照不宣即可。若曹魏攻汉,我东吴必在淮南有所动作,使其不能全力西顾;若曹魏攻吴,亦望贵国能在陇右或襄樊方向予以牵制。然此等默契,不必形诸文字,以免授人以柄。”

这完全符合孙权的意图,既要实惠,又要避免公开刺激曹魏。

邓芝心中冷笑,知道孙权想左右逢源,但他表面上却露出理解的神色:“吴主顾虑,芝能体会。曹丕奸诈,确需谨慎。然,若无只言片语约定,如何取信?若他日曹魏来攻,一方浴血奋战,另一方却隔岸观火,甚至…落井下石,又当如何?”

他略作沉吟,提出折中方案:“不若这样:盟约正文中可不明确写‘共抗曹魏’,但可附加一条秘密备忘录,约定上述互助原则。此备忘录仅限两国君主及极少数重臣知晓,如何?”

这是要将口头默契变成有有限约束力的书面秘密协议,既给了孙权面子,又为蜀汉争取到了一定的保障,至少增加了东吴背盟的成本。

顾雍与张昭、诸葛瑾交换了一下眼神,微微点头。

这或许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

场外的较量——暗流涌动

正式的谈判桌上剑拔弩张,谈判桌下的暗流同样汹涌。

邓芝深知,要想达成对蜀汉有利的协议,必须影响东吴内部的决策。

他利用谈判间隙,以私人身份,秘密会见了诸葛瑾等主和派官员。

在与诸葛瑾的会面中,邓芝推心置腹:“子瑜先生(诸葛瑾字),您久居江东,深知吴主与国情。继续与大汉为敌,于江东有百害而无一利。”

“曹魏乃豺狼之性,岂会真心待吴?今日许以厚利,明日便可翻脸无情。唯有吴蜀携手,方能制衡曹魏,保三分天下之势。”

“先生乃明智之人,还望多在吴主面前,陈说利害,促成和议。此非仅为大汉,实亦为江东社稷着想啊!”

诸葛瑾叹息道:“伯苗之意,我岂不知?然…朝中阻力甚大,且陛下…亦有顾虑。”

邓芝道:“陛下之顾虑,无非颜面与将来。然,与社稷存亡相比,一时颜面算得什么?至于将来…天下大势,变幻莫测。今日之和,或为明日之机。总好过眼下便陷入死局。”

同时,邓芝也没有忘记那些摇摆不定的中间派。

他通过各种渠道,或暗示蜀汉的军事实力,或描绘与曹魏结盟的危险性,或展示互市通商能给江东豪族带来的巨大利益,细致地进行分化拉拢。

这些场外活动,虽然无法立刻改变局面,却像水滴石穿般,不断软化着东吴内部的抵抗,为主和派提供了更多的论据,也让孙权感受到来自内部的压力。

谈判,因此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

一连数日,偏殿内的争论声时起时伏。

邓芝时而慷慨陈词,寸土不让;

时而引经据典,据理力争;

时而又私下沟通,巧妙周旋。

他将一个使者的智慧、勇气和韧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终,一份初步的、充满了妥协与博弈的协议草案,艰难地形成了:

1.夷陵归属问题,暂不明确写入正文,变相默认蜀汉占领现状。

2.战俘分批交换,细节后续商定。

3.互市通商原则通过,具体章程由专门官员后续磋商。

4.“共抗曹魏”以秘密备忘录形式达成有限共识。

这份草案,离诸葛亮最初的设想略有差距,但核心利益——保住夷陵、达成停战、建立抗魏默契——均已达到。

当邓芝将这份草案派人火速送往成都时,他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

然而,他并不知道,一份关于曹魏使者已秘密抵达建业,并带来曹丕亲笔书信和“厚礼”的密报,正被匆匆送入吴宫深处。

孙权的案头,此刻正摆放着来自北方和西方的两份截然不同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