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冬瓜黄(1 / 2)

民国初年,关外辽河边上有个叫靠山屯的村子,村里有个叫马老三的光棍汉,靠着种冬瓜为生。这人老实巴交,平日里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唯独侍弄起冬瓜来,那叫一个细心。

这年秋天,冬瓜长得格外好,个个都有小儿臂长,青皮上挂着一层白霜。马老三每日挑着冬瓜走十几里山路到镇上卖,虽发不了大财,倒也饿不着肚子。

这一日,天色已晚,马老三挑着两个剩下的冬瓜往家赶。走到半道,忽见路边蹲着个穿黄衫的老头,正捂着脸唉声叹气。

“老哥,这是咋的了?”马老三放下担子问道。

黄衫老头抬起头,愁眉苦脸地说:“老弟有所不知,我本是山里修行的一家之主,今日家中遭难,急需钱财打点。可我这般模样,不便进镇,身上又无银钱,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马老三借着月光细看,这老头尖嘴瘦腮,两眼溜圆,透着几分精明,却又不像坏人,便道:“我身上只有卖冬瓜得的几个铜板,老哥若是不嫌少,先拿去应急。”

黄衫老头连连摆手:“不可不可,无功不受禄。我倒有个主意,老弟明日可否帮我捎个信到镇上的当铺去?我那有一件祖传的玉佩,当了换些银钱。事成之后,定有重谢。”

马老三心想,不过是捎个信,举手之劳,便应了下来。

第二天,马老三按老头说的,到镇上“刘记当铺”递了话。那掌柜的闻言,神色微微一变,不多时便取出一个沉甸甸的钱袋,交与马老三,嘱咐他务必亲手交给托信之人。

回程路上,那黄衫老头早已等在老地方。见马老三如约而至,喜不自胜,接过钱袋后,从袖中摸出一枚铜钱,塞到马老三手中。

“老弟诚信,这枚‘招财钱’权当谢礼。你将它系在冬瓜担上,保你生意兴隆。只是切记,每月初一十五,务必在担头插三炷香,算是供奉。”

马老三将信将疑,看那铜钱古旧,上面刻着些看不懂的符文,也不值什么钱,只当老头客气,便随手系在了担子上。

谁知自此之后,怪事便接二连三地来了。

先是马老三的冬瓜,一夜之间长得出奇地大,个个饱满水灵,镇上的人抢着要。接着是他每次挑担出门,总能在路上“捡”到些好东西——有时是几枚铜钱,有时是块好布,甚至有一回捡到只肥野兔。

靠山屯的村民们渐渐察觉马老三运气好得邪乎。村东头的赵寡妇悄悄跟人说:“我瞧见好几回了,马老三的冬瓜地里晚上有黄影子晃来晃去,怕是撞了什么邪祟。”

村西的张屠户啐了一口:“屁的邪祟,我看他是走了狗屎运!”

马老三自己也心里发毛,想起黄衫老头的嘱咐,每月初一十五老老实实插香供奉。说来也怪,每次上香后,那担子上的铜钱便会微微发烫,第二日准有好运。

如此过了半年,马老三竟攒下些钱财,翻修了破屋,还打算开春娶个媳妇。他心中对黄衫老头感激,供奉也更加殷勤。

这一日,马老三挑着担子刚到镇口,便被一衣着体面的中年人拦下。

“这位老哥,你这冬瓜品相不凡,可否借一步说话?”那人笑眯眯地说道。

马老三随他来到一处茶馆,那人自称是镇上首富李老爷的管家,说李老爷府上要办寿宴,需大量冬瓜,愿出高价包下他所有收成。

马老三喜出望外,当即应允。那管家却又压低声音道:“我家老爷还有个不情之请,听说老哥有一枚古铜钱,能否借来一观?若真是古物,愿出十块大洋购买。”

十块大洋!马老三心头一跳,这足够他娶媳妇后再买头牛了。可想起黄衫老头的嘱咐,他又犹豫起来。

管家见状,又加价到二十块大洋。马老三终究没能抵住诱惑,心想那老头只说系在担上,没说不许卖,便将铜钱解下卖了。

当夜,马老三揣着二十块大洋,美滋滋地回家。路上还特意打了壶酒,切了半斤猪头肉,准备好好庆祝一番。

谁知刚到家门口,便见一道黄影闪过,那黄衫老头怒气冲冲地站在院中,尖声道:“好你个马老三!我好心助你,你竟为二十块大洋卖了信物!你可知道那铜钱是我本命法器,如今落入歹人之手,我百年道行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