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黄大仙吐元宝(1 / 2)

民国初年,关东长白山下有个靠山屯,屯子里住着个叫周寡妇的妇人。周寡妇年轻时也是屯里一枝花,能说会道,如今四十出头,风韵犹存,在屯东头开了家小酒馆,专做山货生意和过往客商的买卖。

这年腊月二十三,小年刚过,天寒地冻,大雪封山。周寡妇正要打烊,忽见门外歪歪斜斜进来一人。这人五十上下,穿着件半新不旧的羊皮袄,面生得很,不是本地人长相。

“掌柜的,行行好,给口热乎饭吃,给个地方歇脚。”来人说话带着几分关内口音,嘴唇冻得发紫。

周寡妇本是精明人,见这人不像有钱的主,本想推脱。可转念一想,这冰天雪地,若真把人赶出去,非冻死不可,损阴德。便道:“俺这小店本不打宿,但今天这天气,你就住下吧。后院有间堆放杂物的偏房,收拾收拾还能住人。”

那人千恩万谢,自称姓黄,名九郎,关内人士,来关东投亲不遇,盘缠用尽,才流落至此。

当夜,周寡妇给他端了碗热腾腾的高粱米饭,外加一碟咸菜。黄九郎狼吞虎咽,吃完后神秘兮兮地对周寡妇说:“周家嫂子,你心善救我一命,我无以为报。实不相瞒,我懂些异术,能让你发笔横财。”

周寡妇一听,心里直嘀咕:这莫不是个江湖骗子?但面上不露声色,笑道:“黄大哥说笑了,俺一个妇道人家,能糊口就行,不敢想什么横财。”

黄九郎压低声音:“明日你照常营业,但若有客人来,你只管多备酒菜,我自有办法让你赚大钱。”

周寡妇将信将疑,但看他说得认真,便应了下来。

第二天傍晚,果然来了三个赶山客,穿着厚厚的棉袍,满脸疲惫。周寡妇想起黄九郎的话,忙迎上去,热情招呼。

这三人要了酒菜,正吃喝间,黄九郎从偏房出来,与三人搭话。说来也怪,这黄九郎似乎很懂行帮规矩,几句话就与三人称兄道弟起来。周寡妇在柜台后暗中观察,见黄九郎趁人不备,悄悄往酒壶里撒了把粉末。

不一会儿,三个赶山客便醉眼朦胧,说话舌头都大了。黄九郎向周寡妇使个眼色,周寡妇会意,又端上一坛烈酒。

酒过三巡,三个赶山客已是烂醉如泥。黄九郎对周寡妇低声道:“快,把他们扶到后院客房歇息。”

等安顿好客人,黄九郎让周寡妇取来三个大海碗,盛满清水,摆在桌上。只见他闭目念咒,随后对三个醉汉喝道:“吐!”

说也奇怪,那三人虽在醉中,却真的俯身对着海碗呕吐起来。更奇的是,他们吐出的不是饭菜,而是黄澄澄的金砂和几小块狗头金!

周寡妇看得目瞪口呆,黄九郎却笑道:“这是他们的不义之财,咱们取之无妨。你快去收拾了,切记,碗中水莫洒了,明日他们醒来,还得还回去。”

周寡妇依言将金砂收好,又把三个海碗放在后院柴房隐蔽处。

第二天日上三竿,三个赶山客才醒酒,只觉得头痛欲裂,对昨夜之事浑然不知。黄九郎假意关心,说他们昨夜呕吐不止,怕是染了风寒,劝他们早日回家。三人也觉得身体不适,匆匆结账离去。

等客人走后,周寡妇取出金砂,与黄九郎一分,竟各得二十两之多,足够寻常人家过活一年。

周寡妇又惊又喜,对黄九郎刮目相看。黄九郎也不走了,就在小店住下,自称懂得请仙之术,能招财进宝。周寡妇便让他留在店中帮忙,二人渐渐有了夫妻之实,对外以夫妻相称。

自此之后,靠山屯传出风声,说周寡妇请了位能招财的黄大仙。黄九郎也确实有些手段,小店生意日益红火,周寡妇也穿金戴银,阔气起来。

然而好景不长,半年后的一个傍晚,屯里首富赵老爷带着家丁来到小店。这赵老爷是屯中一霸,与山匪有勾结,无人敢惹。

“周寡妇,听说你家来了位黄大仙,能点石成金?”赵老爷大咧咧坐下,斜眼看着黄九郎。

黄九郎忙上前赔笑:“赵老爷说笑了,不过是些糊口的小把戏。”

赵老爷冷笑:“明人不说暗话,我今日来,是要请你表演一下你那吐财之术。”说罢一挥手,家丁押上来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