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最后的合成(1 / 2)

呼啸的警笛声撕裂了城市的喧嚣,一路狂飙。车窗外,熟悉的街景化作模糊的流光。林可靠在冰冷的防弹车窗上,目光穿透玻璃,投向铅灰色天际线下那座逐渐显现的、如同钢铁巨兽匍匐的建筑——国家生物安全中心(NbSc)。

这里,是隔绝致命威胁的堡垒,也是她最后的战场。

法庭的喧嚣、陆浩宇那张伪善面具下最后泄露的惊惧、以及法官最终在巨大争议和风险权衡下签发的紧急许可令……这一切都被甩在了身后。此刻,她的世界里只剩下手臂内侧那细微的凸起感,和胸腔里那颗如同被无形绳索勒紧、沉重而坚定搏动的心脏。

杜恒,我来了。

……

沉重的合金防爆门在多重身份验证后无声滑开,发出沉闷的液压声响。

一股混合着高效消毒剂和冰冷金属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不容置疑的隔离感。通道内的灯光是冷白色,均匀而明亮,却毫无暖意。穿着全套密闭式正压防护服、如同未来战士般的NbSc工作人员早已严阵以待。他们的目光透过厚重的面罩镜片,冷静地审视着被两名全副武装的特警严密“护送”进来的林可。

没有寒暄,没有多余的询问。流程早已在电子指令中流转完毕。一份冰冷的、标注着最高等级生物危害警告的协议被推到她面前。林可的目光扫过那些关于未知风险、紧急处置、甚至……可能的不可逆神经损伤的条款,指尖没有丝毫犹豫,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在寂静的通道里显得格外清晰。

“林可研究员,请跟我来。”一个经过电子变声处理的、毫无情绪起伏的声音响起。为首的工作人员示意她进入更衣消毒区。

层层剥离。普通的衣物被留在外层。换上特制的无菌内衣,然后是最外层那套将她从头到脚严密包裹的p4级正压防护服。厚重的橡胶手套,内置供氧系统启动时轻微的嘶嘶声,头盔面罩瞬间隔绝了外界的声音,只剩下自己粗重的呼吸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每一次吸气,都带着过滤后的、微带塑料味的冰冷空气。视野被略微扭曲,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水波。

穿过数道负压缓冲间,每一次气密门开启又关闭,都像是踏入更深一层的异度空间。最后一道门打开,核心实验室——p4-7号合成与分析舱——呈现在眼前。

这里,是科学的圣殿,也是对抗无形恶魔的最前线。

……

巨大的空间被透明的高强度聚合物观察窗分割成数个独立操作舱。

林可被引导进入最大的主合成舱。舱内纤尘不染,冰冷的金属仪器表面反射着顶灯苍白的光。超高效空气过滤系统(hEpA)发出低沉的、持续的嗡鸣,如同巨兽沉睡时的呼吸。这里安静得可怕,只有仪器待机时微弱的指示灯闪烁,以及空气循环系统单调的背景音。巨大的机械臂悬停在操作台上方,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四周是高分辨率监控探头,无死角地记录着舱内的一切。

她的操作台,被透明的隔离屏障环绕。台面上,几件关键物品静静地躺在特制的防震、防辐射容器内,在无菌灯光下散发着冰冷而神秘的气息:

陈重的遗物:那个贴着褪色标签“p-x前体”的、装着少量黑色粉末的密封小玻璃瓶。粉末在光线下呈现出一种不祥的、仿佛能吸收光线的深黑。

杜恒的礼物:一个体积更小、结构异常复杂的微型注射器残余部件——正是杜恒在图书馆顶楼最后时刻,刺入她脖颈的那支“中和剂”仅存的外壳和内部残留的微量结晶。它被小心翼翼地固定在支架上,像一件跨越生死传递而来的圣物。

林可的血样:数支真空采血管,里面是刚刚从她体内抽取的、可能含有极其微量“中和剂”代谢产物的暗红色液体。

核心蓝图:一张经过NbSc安全专家反复验证、确认无物理或信息危害的高精度扫描图——她左臂内侧,在特殊光源和显微成像技术下被捕捉并放大的、那片淡蓝色幽光的纹身图案!那个化学分子式,此刻被清晰地投影在操作台一侧的辅助屏幕上。

而在林可的正前方,是操控这一切的“王座”——一个集成了高精度机械臂控制、实时多光谱显微成像、分子建模模拟以及连接舱外所有尖端分析仪器(Lc-S\/S,NR,FtIR,xRd…)的综合控制台。复杂的界面闪烁着待命的光标。

“林可研究员,你拥有最高操作权限。外部将由NbSc高级研究员张工远程监控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合成舱已完全隔离,负压维持稳定。生命体征监控系统已启动。请开始操作。”冰冷的电子合成音在头盔通讯器内响起。

林可深吸一口气。防护服内的微型环境调节系统带来一丝凉意,却无法冷却她指尖的微颤和内心的滚烫。她伸出被厚重手套包裹的手指,动作因为防护服的束缚而略显笨拙,却异常稳定地按下了控制台上的启动键。

嗡……

低沉的启动音响起。巨大的机械臂如同沉睡的巨人苏醒,关节发出极其细微的液压传动声,流畅而精准地移动到操作台上方。顶部的多光谱显微探头降下,一道冷白色的高精度光束精准地打在那支承载着杜恒最后意志的微型注射器残余部件上。

“目标:逆向解析未知化合物‘中和剂’。”林可的声音通过内置麦克风传出,冷静得不带一丝波澜,在寂静的舱室内回荡,“第一步:残存物无损采样与初步光谱分析。”

机械臂末端纤细的探针,在计算机视觉引导下,以微米级的精度探入注射器的内部腔道。高倍显微图像实时传输到主屏幕上,显示出内壁上附着的极其微量的、呈现出奇异淡金色光泽的结晶颗粒。探针轻触,利用分子间作用力吸附住几颗结晶,随即收回。

“样本已采集。启动微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cro-FtIR)及拉曼光谱扫描。”

结晶被送入微型样品舱。无形的光束扫过。控制台屏幕上,代表化学键振动吸收和散射的光谱曲线开始飞速跳动、生成。复杂的峰谷图谱如同天书般展开。

“检测到异常强吸收峰……”监控频道里,传来外部张工略显惊讶的声音,“位置在……1650?1(酰胺I带?强度异常高!),1280?1(c-F键伸缩振动!非常强!),以及……一个极其尖锐、从未见过的峰在……4100?1附近?!这……这超出了常规有机键的范围!”

林可的心脏猛地一缩。1650,酰胺键,可能是肽类结构?1280,c-F键,印证了杜恒分子式上的氟!而那个诡异的4100……那是什么?

“拉曼光谱显示……在1800-2000?1区域有极其微弱的散射峰……像是……金属羰基化合物?但又不对……”张工的声音充满困惑。

金属?羰基?林可的目光死死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图谱,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杜恒留下的分子式片段……含氟杂环……季铵盐……还有这个……金属元素?一种全新的、从未被设想过的杂化结构?!

“启动高分辨质谱(hRS)联用激光解吸离子化(LdI)!”林可果断下令。常规的ESI(电喷雾离子化)可能破坏这种奇特的结构。

微量的结晶在极细的激光束下瞬间气化、电离。超高分辨率的质谱仪如同最精密的猎手,捕捉着每一个离子的精确质量。

主屏幕上,质谱图如同星辰般展开。一个极其复杂的同位素峰簇出现在视野中央!

“精确质量数计算……”张工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母离子[+h]+:1023.4876!同位素峰分布……吻合!分子式……推算为……c??h??F?N?o??……?!”他倒吸一口冷气,“钴元素?!这个分子量……还有钴?!”

钴!林可的瞳孔骤然收缩!杜恒分子式上那个被圈出的原子!那不是碳,不是氮……是金属钴!一个被巧妙地嵌入复杂有机骨架中的过渡金属中心!这就是“中和剂”的核心!它根本不是一个纯粹的有机分子,而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含钴的金属有机杂化分子!

杜恒……你究竟创造了什么?!

巨大的震撼如同电流般贯穿全身。她猛地调出手臂上那个被放大的分子式纹身投影,目光死死锁定在那个被圈出的原子位置旁,那个极其微小的手性符号(R\/S)!

“手性!钴中心周围配体的绝对构型是关键!”林可脱口而出,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中和剂的结构具有高度立体选择性!错误的构型可能无效甚至剧毒!”

屏幕上,分子建模软件根据质谱推断的分子式和FtIR拉曼提供的碎片信息,结合林可手臂上那个核心片段,开始疯狂地构建、旋转、优化。一个庞大、复杂、如同精密机械般的三维分子模型逐渐在虚拟空间中成型——中心是一个钴离子,被扭曲的含氟大环配体螯合,延伸出复杂的季铵盐链和几个手性中心明确的肽链结构。整个分子散发着一种冰冷而神秘的美感,像一件来自未来的武器。

“模型初步稳定!核心结构吻合度87%!”张工的声音带着惊叹。

“好!”林可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目光转向另一个目标,“第二步:解析‘p-x前体’分子结构,建立与中和剂的关联模型!”

机械臂转向那个装着黑色粉末的小瓶。瓶盖被精密开启。极其微量的粉末被取样,送入旁边的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固态核磁共振仪(SSNR)。

屏幕上的图谱再次变幻。xRd显示出尖锐的衍射峰。

“是晶体!高度有序!”张工迅速分析,“晶胞参数……空间群……初步判断是……金属有机框架(oF)!结构类似……但掺杂了……等等,SSNR显示有异常强的1?F信号和……13c信号位移异常……这结构里有大量的氟原子和……某种特殊的有机配体,与钴有强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