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背负之名(1 / 2)

黎明的微光,终究没能带来丝毫暖意。

宿舍里弥漫着一种死寂的冰冷,比窗外灰白的天色更甚。

林可坐在书桌前,手臂那个微小的暗红针孔,像一块烙印,持续传来微弱却不容忽视的麻痒感,时刻提醒着她失去的一切和背负的重担。

泪水已经流干,只剩下眼底一片灼烧般的干涩和一种近乎凝固的冰冷。悲伤并未消失,它只是被一股更强大的、名为“复仇”与“真相”的意志,强行压入了灵魂的最深处,凝结成一块坚硬的、支撑她前行的基石。

杜恒消失了。

但她还在。

“x物质”的罪证还在。

陆浩宇的影子,还在。

她摊开手掌,掌心被指甲抠破的伤口已经结痂,形成几道暗红色的丑陋印记。然后,她的目光落在桌面上——那里散乱地堆放着七次循环积累下来的、混杂着血泪与恐惧的“遗产”。

所幸,世界并未完全重置。

几张皱巴巴的、字迹潦草的笔记,记录着每一次死亡的时间、地点、可疑细节——图书馆猝死笔记本的涂改、食堂食物中毒的河豚毒素疑点、仓库的速效神经毒气……

一个加密U盘,里面存储着从张成遗物上提取的、最初那个幽灵般的质谱小峰数据,以及最珍贵的、来自赵锐血样的、清晰标着\/z488.3和\/z105.1的Lc-S\/S图谱截图——“x物质”的铁证!

几页打印出来的、模糊不清的论坛帖子截图,记录着王雅楠对苏韵的疯狂攻击和咖啡馆冲突。

一张翻拍的、有些模糊的照片——陈重站在实验台前,手里举着一个装着奇异晶体的样品瓶,笑容灿烂,背景是爆炸前的实验室。

陈重照片的反面是杜恒手写的一个分子式“c9F15N2o3S”——这个分子式并不完整,是去除氢原子的核心骨架。林可轻轻皱了一下眉,这是某种暗示吗?

一份手写的、关于韩阳只言片语的记录:“陈重:‘样品成功了,但陆教授想抢走’。”

还有……一本摊开的《神经毒理学前沿》,陆浩宇赠予的“礼物”。书页间,一些关于“氟代季铵盐穿透血脑屏障”、“潜在生物电干扰”、“量子层面扰动假说”的段落被用笔狠狠圈出,旁边是林可自己写下的尖锐问号和“关联x?!”的批注。

最后,是杜恒留下的、写满复杂公式和潦草构想的笔记本。那些属于他的笔迹,锐利、急促,充满了天才的灵光和不屈的挣扎。其中一页,被反复涂抹修改的,正是那管最终注入她血管的“中和剂”的核心思路雏形。旁边,还有他手臂剧痛时失控划下的、深深的刻痕。

目光触及杜恒的笔迹,林可的心脏仿佛又被狠狠剜了一刀。那熟悉的、带着点急躁的书写方式,那些只有他们两人能看懂的符号缩写……都成了灼人的烙铁。她猛地闭上眼,指尖深深掐入掌心结痂的伤口,用尖锐的疼痛压制住汹涌而上的悲恸。

不能停。

不能倒下。

她深吸一口气,那冰冷的、带着尘埃的空气仿佛都带着杜恒牺牲时注入她血管的药剂味道。她猛地睁开眼,眼神里只剩下一种近乎偏执的冷静。

她需要一个系统。

一个能将这海量的、碎片化的、染血的证据,熔铸成一把足以刺穿陆浩宇那优雅伪装的、无可辩驳的利刃的系统!

她起身,动作因为长时间蜷缩和悲痛而有些僵硬。她翻箱倒柜,找出了所有能找到的空白笔记本、文件夹、大张的绘图纸。然后,她像一台设定好程序的机器,开始了冰冷而高效的整理工作。

……

第一步:死亡案例汇编。

她取出一本最厚的空白笔记本,在扉页重重写下:“明德大学非正常死亡事件链(七日循环记录)”。

第一页:图书馆猝死(首次循环)。时间、地点、死者信息、疑点(笔记本涂改化学式?)、关联线索(死者曾与苏韵争执?)。

第二页:实验室毒气泄漏(杜林双亡)。时间、地点、过程(通风“故障”?毒气类型推测?光气?)、触发循环。

第三页:食堂食物中毒(张成)。时间、地点、死因(河豚毒素?)、疑点(目标被转移?)、关键线索:爆炸案议论(陈重与苏韵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