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各部备战(2 / 2)

此外,他还命人清查各地退役老兵的数目与近况,待北伐之时,征召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兵统领各地青壮驻守边境,防范袁绍、曹操二人趁机派兵入境,避免北伐大军腹背受敌。

徐庶行事严谨,每事都亲自督办,确保兵部行事万无一失。

刑部则致力于推行新法,维护境内稳定。

大小官员分赴各地,张贴明律布告,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百姓宣讲律法条文。“偷盗百钱者,杖责三十;抢劫伤人者,流放三千里;谋反叛逆者,诛九族!”刑官手持木杖,高声宣读着律法,围观百姓无不屏息静听。

通过严厉的执法与普法,那些心存不轨之人被彻底震慑,不敢轻易触犯律法,为北伐营造了一个安定和谐的后后。

礼部的重心则放在了招生与筹建长安学院上。

自从士燮领命前往长安筹建学院,便整日忙碌不休。在司州刺史张既、京兆太守韩胤、长安令波松等人的全力协助下,学院选址最终定在了骊山山脚下。

此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远离市井喧嚣,实为治学之地。

按照朝堂之策,将在此修建政务学院、工学院、医学院三所学院,分别培养治政、格物与医学人才。

士燮手持波彦的调令,从长安府库中提取充足的钱粮,召集各地能工巧匠与附近百姓聚集于骊山下,大兴土木修建学院。

这一举措也为附近的百姓提供了生计,众人每日辛勤劳作,每月都能领到不少工钱。

多月下来,百姓们都挣了不少钱,回家后便能给家里添置不少物件,给妻子买上一根铜簪子,给孩子扯上几尺布料做件新衣,一家人其乐融融,对明国的感激之情也愈发深厚。

与此同时,关中之地的百姓在明国的治理下,生活日渐富足。

如今的日子比起董卓与西凉军统治之时,可谓天差地别。当年董卓乱政,西凉军烧杀抢掠,关中千里无鸡鸣,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

而如今,在波彦的治理下,每户人家都分得了田地,大旱过后,官府推广的耐旱作物接连收获了夏秋两季粮食,除了缴纳三成地税,并无苛捐杂税,故家中能积存了不少粮食,至少不会再挨饿,最不济也能喝上稀粥。

官府还低价售卖石炭,并派遣官吏下乡,教授百姓如何搭建通风灶、防范炭毒,让百姓在冬日有了取暖之物。这石炭不仅比烧炭烧柴省钱,还耐烧,百姓们再也不用在寒冬腊月里受冻受寒。

羌胡也不再频繁叩边侵扰。波彦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对臣服的羌胡部族给予赏赐,允许他们与汉人通商,而对屡教不改的部落则果断出兵镇压。

如此一来,无数羌胡中小部族纷纷归心,边境得以安宁,百姓们能够安心种地,过上安稳的日子。

听闻明王在长安修建学院,考进学院的人将来有很大机会入仕当官,大多百姓都认为这是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纷纷努力挣出钱粮,想要供孩子读书,期盼孩子能进入学院读好书进入仕途,有个好前程,改变家人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