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地脉觉醒我靠残卷种田成神 > 第117章 虚空空间的考验

第117章 虚空空间的考验(2 / 2)

画面里的女人转过头,嘴唇动了动。

他听不见,但心里突然明白了——她不是死于事故,是被人推下去的。因为赵家不肯签字同意农业公司挖渠引水,所以有人下了狠手。母亲死后第三天,镇上报了“意外”,调查草草结束,项目照常推进。

怒火烧得他眼睛发红。他攥紧拳头,指甲掐进掌心,鲜血顺着指缝滴落,砸在地上却没有声音。

可就在他要冲进去时,脑海里闪过另一个画面:陈砚跪在暴雨里挖暗沟,浑身泥浆;周映荷用菌丝接通地脉,手指渗血;他自己开着挖掘机挡住推土机,明知道得罪人,还是喊出那句“这片地不能毁”。

那些日子,他们在荒田搭帐篷,白天勘察地形,夜里讨论方案。村民笑他们是疯子,说他们逆天而行。可他们没放弃。

“我不是为了报仇才修水利。”他喘着气,一字一句地说,“我是为了让以后的人还能在这块地上活下去。我不想让下一个孩子看着亲人被水冲走,也不想让他们长大后只能靠卖地苟活。”

说完,他抬脚,狠狠踩碎了光门入口。光芒熄灭,裂缝合拢,仿佛从未存在。

最后一道光门前,周映荷静静站着。里面是个小女孩,穿着旧裙子,被两个黑衣人架着往车上拖。她拼命挣扎,回头喊“妈妈”,可屋里没人出来。

那是她唯一的童年记忆。

“你说得对。”她轻声说,“我不是这里的孩子。”

顿了顿,声音更轻:“但我现在是了。我不想再找过去是谁,我只想做现在的我。我想守护这片地,因为它接纳了我,给了我名字以外的身份。”

泪水滑落,滴在地上,“滋”地一声,像水落在热石头上。光门熄灭。

几乎同时,整个空间开始崩塌。空气变得粘稠,断裂的根须从地下钻出,缠上他们的脚踝、手臂。陈砚感到记忆被撕扯:父亲烧手稿的火、暴雨中无人回应的呼救、村民冷漠的眼神……

他咬牙稳住身体,一把撕开衣领,将残卷整个按进胸口,贴着皮肤压向地面。

“以诚换诚!”他喊出这三个字,像在回应某种古老的约定。

赵铁柱和周映荷立刻明白。两人同时单膝跪地,手掌拍向地面。

这不是仪式,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共鸣——当三个人都选择面对内心最深的伤痛,并愿意为此承担代价时,大地给出了回应。

一股灼热从掌心窜上来,像血液被点燃。陈砚看到手臂上的草木灰痕迹开始发光,那些记录节气的符号一个个亮起,连成线,通向地下。那是他根据祖辈口传整理的“二十四节候图”,每一笔都是他对土地的理解与承诺。

赵铁柱左腿旧伤处涌出暖流,那是扛水泥袋摔伤的陈年旧疾,此刻竟有种新肉生长的酥麻感。他低头一看,小腿皮肤下浮现出一道淡金色纹路,像水渠分支,与地面裂痕遥相呼应。

周映荷指尖银丝浮现,不再外泄,而是回旋着钻入体内,连接上了更深的东西。她眼前一清,仿佛能看到地下数十米的地脉流动,那些断裂的能量节点,正在一点点修复。

地面裂开新的纹路,比之前更清晰,像大地自己画出的地图,一路指向镇中心——祠堂的位置。

三人仍跪着,汗水浸湿衣领。残卷还在发烫,但不再是警告,而是一种确认,像一颗久违的心终于找回了节奏。

陈砚抬头看向他们。赵铁柱抹了把脸,咧嘴笑了下,没说话。那笑容里有疲惫,也有释然,像卸下了压了十年的担子。周映荷闭着眼,呼吸平稳,多年梦魇终于散去。

远处,那座巨大的青铜门依旧矗立,门缝红光起伏,像巨兽的呼吸。上面刻着“封脉”“禁土”“止耕”等字,全是禁忌之语。此刻,那些文字正一点点褪色,像被无形的手擦去。

他们还没动,可脚下的纹路已经亮到了尽头。

风停了。

灰绿的天空裂开一道缝,一线真实的天光洒下,照在他们身上。那一刻,他们不再是孤独的旅人,而是被土地重新接纳的孩子。

陈砚缓缓站起,伸手拉起赵铁柱。周映荷自己站起来,脚步稳得很,甚至比来时更坚定。她低头看了眼手,银丝已隐没,但她知道,它还在体内流淌,与地脉相连。

“走吧。”他说。

三人并肩前行,踏过发光的纹路。每一步落下,地面都轻轻震颤,像在回应。那些断裂的根须收回地下,取而代之的是嫩芽破土而出,虽细弱,却倔强地伸向光。

这条路通往祠堂,也通往真相。

他们终于明白,真正的修复,从来不是重建房子或水渠,而是让人心重新扎进这片土地,让记忆不再成为枷锁,而是变成养分。

只要还有人愿意跪下来倾听大地的声音,希望就不会断。

随着他们越走越远,荒原悄然改变。干裂的地表渗出雾气,枯枝下冒出点点绿意。一只麻雀落在石头上,歪头看了他们一眼,振翅飞起,划破寂静的天际。

而在他们身后,残卷静静沉入大地深处,化作看不见的脉络,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

它完成了使命。

而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他们走过的地方,野草重新挺直腰杆,树根在地下延展,菌丝如网般织密,连接起断裂多年的生态链。空气中开始弥漫一种淡淡的清香,像是春泥翻动时的气息,又像是稻穗初扬的芬芳。

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也没有人清楚他们究竟做了什么。但几个月后,村里的老人发现,老井的水变清了;孩子们在田埂奔跑时,脚底不再硌得生疼;连那些多年不结果的老梨树,也在某个清晨开出满树白花。

有人说,那是神迹。

只有少数几个曾在深夜路过试验田的人,隐约看见三个身影站在月光下,手中托着一团微光,像是在播种,又像是在祈祷。

他们不知道,那正是陈砚、赵铁柱和周映荷,在完成一场无人见证的交接。

土地不会说话,但它记得每一个真心对待它的人。

而这一次,它终于等到了愿意为之跪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