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古稻抑制的奇迹(2 / 2)

他握紧手中的扬谷器,指节发白。这本是撒种的农具,如今却是他唯一的武器。他不知道那人是谁,但从那青铜图板的纹路看,对方知道c-Y的秘密,甚至可能比他更早接触过残卷的源头。

陆子渊站在高处,终于低头看向祖坟方向。两人相隔三百米,可陈砚清楚地感受到那一眼的重量。那不是敌意,也不是嘲笑,而是一种审视,像在确认一件东西是否合格。对方嘴角微微扬起,像是笑了,又像是在确认什么。

然后,他松开一只手,轻轻按在巨龟甲心的位置。

刹那间,光柱震颤,大地发出低沉轰鸣。不是震动,是共鸣——整片土地都在回应那道光的频率。陈砚踉跄一步,单膝跪地。胸口的残卷突然变得滚烫,烫得他不得不伸手去挡。可就在他移开手掌的瞬间,纸上浮现出一行字:

“月未至,稻先行。”

字迹模糊,仿佛随时会消失。他猛地抬头望天。月亮早已不见,天空被强光照得发白。可就在这刺目的光芒中,他怀里的稻穗轻轻颤了一下。

不是风吹。

是它自己在动。

他一把掏出稻穗,发现穗尖的方向变了——不再指向祖坟,而是对准了北岗的光柱。根部那团土块也在发热,螺旋状的根须似乎在缓慢旋转,像某种生命正在苏醒。他忽然明白了——这稻子不是被动克制黑雾,它是感应到了威胁,主动做出了反应。它在“看”,在“听”,在“判断”。

他低头看着手中的扬谷器,竹片边缘磨出了毛刺,残留的粉末正从缝隙中掉落。三十米的隔离带还在,但黑雾已经开始集结,朝着光柱底部汇聚。它们不再盲目推进,而是有组织地聚集,仿佛在等待命令。

他站起身,一步步退回田埂高处。必须扩大防线。可稻根只剩这么一点,没法再做更多粉末。除非……能找到其他的植株。

念头刚起,他猛然想起父亲笔记里的那句话:“c-Y系列具群体感应特性,一株激活,余者共振。”

那是他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在一本烧焦的笔记本夹层里发现的字条。当时以为只是假设,现在看来,可能是真的。

他看向北岗深处。周映荷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带着唯一幸存的母株后代。但如果她能进去,别人也能。如果还有别的植株活着,它们一定藏在更深的地底,或被埋在塌方的土层下。北岗地形复杂,有天然溶洞,也有人工隧道,甚至可能连通着更早的遗迹——爷爷曾说过,山下埋着“稻神庙”的基址。

他转身走向工具包,翻出折叠铲和便携探杆。刚要动身,眼角余光瞥见隔离带边缘的土垄。

一截枯草无声断裂,倒伏下去。

紧接着,一根极细的菌丝从地下钻出,贴着地面爬行一寸,触到粉末区域时猛地抽搐,随即缩回。速度快得几乎看不见,若非他一直盯着,根本不会发现。

陈砚蹲下,盯着那个小孔。孔口湿润,边缘泛着微弱荧光,像是某种生物在呼吸。他摸了摸腰间的残卷,又看了看手中的稻穗。它还在微微颤动,根须旋转得越来越快,仿佛在回应某种召唤。

他站起身,把扬谷器插进土里,当作标记。那竹器在晨风中轻轻晃动,像一面旗帜,宣告着人类最后的坚守。

然后,他朝着北岗脚下走去。

山路陡峭,碎石滑动,每一步都需谨慎。他沿着旧日勘探队留下的路线前行,穿过一片倒塌的水泥棚架,进入一条半掩的斜坡隧道。空气变冷,湿度升高,墙上长满苔藓,偶尔能看到暗绿色的菌斑在缓慢蠕动。

他打开头灯,光扫过内壁,发现几道刻痕——是人工凿的符号,和残卷上的古篆很像。他伸手摸了摸,指尖传来轻微震动,仿佛这些字还在传递信息。

再往里走,地面出现裂隙,冒出淡淡雾气。他放慢脚步,探杆轻点前方。突然,杆尖传来空响——

他扒开碎石,撬开一块松动的水泥板,露出一个狭窄的竖井。井壁布满藤蔓般的根系,散发着微弱荧光。他顺着绳梯下滑,约十米后落地。眼前是一间圆形石室,中央有座石台,台上放着三个密封陶罐。

他屏住呼吸,轻轻打开其中一个。罐里不是泥土,而是干燥的碳化植物组织——保存完好的c-Y种子!至少二十粒,完整无损。

他的手微微发抖。找到了!真正的备份!

就在这时,头顶传来震动。尘土落下,井口的光线忽明忽暗。他抬头望去,只见一团黑雾正缓缓渗入竖井,沿着藤蔓向下蔓延。

他迅速将陶罐收进背包,攀绳而上。刚出井口,一股强大的吸力从北岗方向传来,天空中的光柱亮度暴涨,巨龟的甲壳完全裂开,一道巨大裂缝贯穿山体。

黑雾如潮水般退去,却又在下一瞬重组,形成一支整齐的“军团”,朝着石室入口蜂拥而来。

陈砚背起背包,咬牙冲进密林。他知道,这一战远未结束。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身后,三十米的空白带仍在,可他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