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山里那点破事 > 第239章 冰铁化炉暖千户,心火驱寒映丹诚

第239章 冰铁化炉暖千户,心火驱寒映丹诚(1 / 2)

第239章:冰铁化炉暖千户,心火驱寒映丹诚

寒冬腊月,北风像刀子一样刮过山林,卷起树上的冰凌,更添几分肃杀。

道路两旁的树木早已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伸向灰蒙蒙的天空,透着一股万物收藏的寂寥。

然而,在这极致的阴寒之下,若能静心体悟,便能感受到那天地间一丝蛰伏待发的阳气。

正如《道德经》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汪细卫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去粮油站的路上,呵出的白气瞬间消散在冷风中。

他心中却是一片澄明,盘算着这“炉子”生意,不仅是门营生,或许也能为这寒冷冬日的百姓带来一点改变。

粮油站里,景象与外间无异,冷清而萧索。

偌大的仓库显得空荡,只有角落里,两三个员工紧紧挤在一起,围着一个小小的电炉子。

那点橘红色的光芒是他们唯一的热源,映照着几张被生活磨砺得有些麻木的脸。

空气中弥漫着陈年米粮和油脂混合的沉闷气味,仿佛连空气都快要被冻凝了。

这楚省最是可怜,又不像北方室内有暖气,冬天就猫冬,全暖就是靠火坑,燃烧柴火取暖,平原地区没有柴火,就是烧煤。

每年冬天都有好些人因为煤气中毒去世,别问普通人家为什么不用电炉,这个时代的人都知道,电费是真的交不起!

再说了,冬天要是家家都用电炉,那电灯就别点了。

一家开电炉,全村人的电灯都得闪一下,三四家用电炉,全村的电灯还赶不上煤油灯的亮度。

梅先军正对着电炉搓手,看到汪细卫掀开厚重的棉门帘进来,脸上立刻像冰河解冻般漾开笑容。

赶紧站起身:“哥!这大冷天的,您怎么过来了?快,这边来烤烤火!”

其他两人也认得这位大主顾,纷纷热情地招呼,挪出最好的位置。

汪细卫笑着摆手,他身形挺拔,虽穿着厚棉袄,却并无臃肿之态,眼神清亮,行动间自带一股沉稳的气度。

他在筑基期时,就已寒暑不侵。

现在踏足金丹六阶,体内真气自然流转,这点寒气于他而言,不过是天地阴阳循环中的一环。

心中并无畏怯,反而更能体会“清静为天下正”的意境。

只不过为了不让大家觉得自己怪异,这才和大家一样也穿上厚厚的棉袄。

“先军,你们主任呢?”汪细卫开门见山,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梅先军笑道:“主任家有点事,前一会就先回去了。哥,您有事直接跟我说,保管给您办得妥妥帖帖!”

他这话说得真心,自家这大舅哥为人仗义,从不让他们为难,是粮油站上下都敬重的人物。

汪细卫点点头,觉得此事正大光明,无需遮掩。

便直言道:“是这样,你们和主任商量一下,看看站里有没有那种不再使用的大油桶,可以处理的。”

“我需要一批,价格合适的话,我就买下来。”

他语气平常,如同商量购买寻常米面一般。

旁边一位姓李的中年员工眼睛一亮,插话道:“哎哟,细卫哥,您这可真是及时雨啊!”

“主任前些天还开会念叨,说仓库后面那批旧油桶占地方,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呢!您这就上门来了!”

汪细卫闻言,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随即笑道:“还有这么巧的事?”

“那正好,你们见到主任帮我问问,只要价格公道,那一批我都要了。要是太贵,我可就消受不起了。”

他这话半是玩笑,半是认真,既表达了意愿,也留了余地。

李大哥拍着胸脯说:“那不能!主任看在您每年上万块的采购份上,也不可能跟您要高价啊!您就放心吧!”

粮站如今生意不如往年,汪细卫这样稳定的大客户,简直是他们的财神爷。

更何况汪细卫做事向来规矩,从不仗着采购量大就拼命压价,只要求质量上乘,这让站里的人都承他的情。

汪细卫此举,暗合道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智慧。

他深知人情往来,如同阴阳平衡。

若一味索取,贪图小利,看似得了便宜,实则损了根基,破坏了与粮站乃至与妹夫梅先军之间的和谐气场。

他宁愿多花些钱,买一个心安理得,买一个长久安稳,这正是“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的反面教材。

他走的,是堂堂正正的大道。

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现在的言行举止,都深受《道德经》的影响,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人正气十足,又圆润无比,都喜欢和他交往。

离开粮油站,汪细卫又顶着寒风,跑了县里其他几个可能有闲置油桶的单位,如县运输队、农机站等。

他依旧是那套说辞,花钱购买,明码标价。

几天时间一番奔波下来,竟也收到了四十多个大小不一、用途不同、可以改成柴火炉子的油桶。

看着院子里堆叠起来的铁桶,汪细卫心中默算:一分为二,便是八十多个炉身,足够弟弟汪细能忙活一阵子了。

这就像是播种,种子已经撒下,接下来就是等待生长。

急不得,也躁不得,合乎“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他只管提供条件,具体造化,还需看弟弟自己的努力和机缘。

他将这些油桶交给汪细能时,特意叮嘱:“这油桶不比寻常,装菜油的竟比装汽柴油的还贵些,想必是材质有所不同。”

“你改造时,需得仔细,体会这铁器的‘性情’,顺势而为,方能做出好炉子。”

这话听起来像是普通的工匠嘱咐,实则蕴含了道家“顺应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思想。

改造油桶,并非强行扭曲其本性,而是引导其形态变化,发挥其聚热、散热的功用。

对于售卖和安装,他放手让弟弟去做,只强调了两件事:一是尽快给镇上的沈老爷子和他自己的老丈人家各安装一个。

沈老爷子是看着他长大的长辈,于成长路上多处照顾点拨过他,老丈人更是至亲,

这种惠及家人的事情,必须优先,此乃“孝慈”之道,也是修行人应有的本分。

他之前忙于事务,疏忽了此事,心中时有惦念,如今正好补上。

至于自己老宅,他相信弟弟汪细能自有分寸。

技术需要在实践中打磨验证,自家就是最好的试验场,这既是务实,也含着对弟弟的信任与成全。

如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给予支持,却不去干涉具体过程。

汪细能得了哥哥的嘱托和资源,干劲十足。

他摩挲着冰冷的油桶,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它们化身为一具具带来温暖的炉具,也看到了自己凭借手艺获得认可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