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山里那点破事 > 第218章 尘土飞扬筑路忙,仙踪忽至心波漾

第218章 尘土飞扬筑路忙,仙踪忽至心波漾(1 / 2)

第218章:尘土飞扬筑路忙,仙踪忽至心波漾

乡储蓄所的空气里,弥漫着农村抽旱烟味、人身上发出的汗味和一股旧纸币和墨水混合的独特气味。

头顶的老式吊扇有气无力地转着,搅动着午后沉闷的热浪。

当汪细卫将那张存单递进窗口、并告知提走五万块时,柜员小姑娘都愣了一下,抬头看了他一眼,又怯生生地望向里间主任办公室的玻璃门。

不出三分钟,夏衍主任的脸就铁青地从门后走了出来。

他手里捏着那张存单,像是捏着一张催命符,脸上的肥肉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

“汪细卫!你这是什么意思?”夏衍的声音不大,但充满了压抑的火气,像一颗即将爆炸的煤球。

“存着钱,我们给你算利息,你好好的生意人,怎么就这么不会算账?现在贷款这么紧,你把钱全取走,贷款也不办了,你这是存心跟我们储蓄所过不去?”

在他看来,银行最好的生意就是两头吃:一头吸储,一头放贷,稳稳地赚取中间的利差。

汪细卫这一下,让他储贷两头都落了空,业绩报表上凭空少了一大块,他能不火大吗?

他见汪细卫只是平静地等着数钱,更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便没好气地转向自己的副手秦茹芳,抱怨道:“小秦!看看你办的好事!这个汪细卫,做事太不实在,飘得很!当初让你多联系联系,你看看现在这结果!”

秦茹芳正在整理单据,听到这话,手里的动作一顿。

她缓缓抬起头,平日里温顺的眼神此刻却像淬了冰的针,直直地刺向夏衍。

“夏主任,这话我可不爱听。”

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让整个储蓄所都安静了下来。

“当初人家汪老板亲自上门,又是递烟又是说好话,想办点贷款,你呢?你给人是什么脸色?把人家晾在一边,爱搭不理的。”

“现在人家自己想通了,不跟你这庙里借钱了,你又来抱怨我办事不力?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番回怼又快又急,像一串连珠炮,打得夏衍一时语塞,脸涨成了猪肝色。

秦茹芳心里却是一片敞亮。

自从自家老公因为山货生意的事,在乡里坐稳了副乡长的位置,她腰杆子就比以前硬了不少。

更何况,眼前这个汪细卫,是自己儿媳妇的亲哥哥,如今又是乡里魏书记眼里的能人,是修路的大功臣。

她觉得自己身后站着的,是整个家族的底气。

自己没去主动找别人麻烦就不错了,还能继续受这自己主任的窝囊气?

她不再理会夏衍,汪细卫算是她的客户,她亲自给汪细卫办理了取款。

一沓沓崭新的大团结从点钞机里吐出来,散发出油墨的清香,堆在柜台上,五十沓凑一起看起来真的是壮观。

汪细卫对这场风波浑然不觉,或者说,他压根就没把这当回事。

他脑子里想的只有一件事:买水泥。这大宗交易,人家不认转账,只认现金。

他取了五万块,剩下的四十多万修路款稳稳地躺在存折里,根本没动。

至于老梅叔那十万砂石场的投资款,是砂石场的投资,没有和这里的款项混用。

玄云道长给的那个天文数字般的存折,更是他深藏不露的底牌。

他们一行人开着卡车,先是在县里建材市场转了一圈。

一问价格,汪细卫就直摇头。

不仅每吨要贵上三十块,而且一听他们要两百吨,店家都面露难色,说库存没那么多,得等调货。

“走,去市里!”汪细卫当机立断。

市里的水泥厂坐落在城郊,高大的筒仓像一排排巨人,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粉尘和机器的轰鸣声。

这里的规模和气魄,是县里那些小门面无法比拟的。

经过一番交涉,厂里的销售科长是个爽快人,拍着胸脯保证:“125一吨,童叟无欺!两百吨?小意思!我们这客户多,你得先付定金,我们好给你安排排产,但你们要自己拉货,我们不送。”

汪细卫二话不说,从帆布包里数出两万五现金,厚厚的一摞拍在桌上,看得销售科长眼睛都直了。

“钱你收好。运输的事,我自己有车。但是师傅们来拉货如何对接,您得安排好,我后面还得千多吨呢。”

汪细卫安排得井井有条,完全不像个第一次做这么大生意的农村青年。

他心里有本明白账。

一公里路,大概需要五百吨水泥,两公里就是一千吨。

这还只是第一期,一下子全拉回去,连堆的地方都没有。

更关键的是成本。125一吨,加上运费,成本能控制在150以内。

如果让厂里送到乡里,价格立马窜到180,光水泥一项,一公里就要多出近三万块!这工程本来就利润薄,省下的,全是纯利。

对接好一切,汪细卫才带着一身疲惫和满足回了家。

可他没想到,自己安静的家已经变成了一个热闹的大本营。

院子外,两辆解放大卡车则并排停在路边的另一侧。

挖掘机师傅和两位货车司机,都被安排在了自家厢房住下,这都是来帮忙的技术人员,可不敢怠待。

潘高园则成了这个大本营的总指挥。

天不亮就得起床,给一大家子人做早饭;

上午刚洗完一堆碗筷,就得张罗着给工地上几十号人做午饭;

到了晚上,村民们又提着刚采的山货找上门来,她一边打着算盘过秤收货,一边还得想着明天的菜单。

几天下来,潘高园就算现在身体素质不错,也累得够呛,脚步匆匆,像一阵风,连跟汪细卫说句贴心话的时间都没有。

汪细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这天晚饭后,他拉住正要收拾碗筷的潘高园,柔声说:“高园,你别这么累着自己。明天,我把春燕叫过来帮帮你吧?”

潘高园愣了一下,随即眼眶一红,点了点头。

第二天,杨春燕就背着个包袱住进了汪细卫家。

第三天,这姑娘手脚麻利,性格又开朗,一来就接过了潘高园手里的活儿,洗菜、切菜、生火、做饭,干得井井有条,嘴里还哼着不知名的小调。

潘高园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她看着在厨房里忙碌的杨春燕,又看了看院子里和司机师傅们有说有笑的汪细卫,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笑容。

院子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饭菜的香气和柴油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

这个家,因为这条路,变得前所未有的忙碌,也前所未有的兴旺。

就在汪细卫为了修路和山货生意忙得团团转时,他的弟弟汪细能却难得地清静了下来。

虽然依旧有人上门请他垒灶,手艺人的名声在外,不愁活计,但眼看着妻子崔咏梅的产期临近,肚子大得吓人,汪细能心里实在放心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