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妻子孩子,也为了能像哥哥一样挺直腰板过上好日子,眼前的这个技术,他必须学会,学精!
母亲的阻碍……到时候再想办法吧!
汪细能离开了,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抱着对自己以前的懊悔。
要是早些听哥哥的话,自己早点出去学技术,现在……
且不说汪细能自己的胡思乱想,汪细卫两口子关上院门,在屋里说话。
汪细卫对着潘高园说:“高园,去五县的日子定了,就五天后动身。这几天把家里的事弄弄,这一去恐怕得些时日。”
潘高园停下手中的活计,认真地点点头:“知道了,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
汪细卫坐在那里心里飞快地盘算起来,一个清晰的计划已然成形。
前两天肯定要去老宅,帮汪细能把那个省柴灶垒起来。
汪细能只是看了一个,估计技术也只是看了个大概,和自己比应该还差着些距离。
这次去老宅亲手做一个省柴灶,不仅仅是自己可以练手,主要是要让汪细能能够把技术吃透。
让他自己动手垒一个灶,自己在旁边手把手的教。
他能亲手做出来,能正常使用,应该就差不多了,以后他就能出去接活挣钱。
汪细卫说道:“去老宅盯着细能垒个灶,两天时间紧巴点,但也差不多够了。然后第三天,我得把咱家地里那点土豆收了。你一个人在家带孩子,还得忙活地里,太累。”
他说着,看了一眼身旁的妻子,眼神里带着体贴。
潘高园闻言,心里一暖,嘴上却说:“我一个人慢慢收也行,你就那点时间……”
“那不行,”汪细卫打断她,语气坚决,“一天的事,我一把子力气,一天就能收完。不能让你一个人累着。”
潘高园笑了笑,没再反驳,眼角眉梢却带着被丈夫疼惜的甜蜜。
“那……还有两天呢?”潘高园问道。
“第四天,”汪细卫思路清晰,“我得去一趟灵水村沈老爷子家看看。”
“老爷子一个人,家里的灶估计也不行了。我去问问他要不要也垒个新灶。”
“要是做,我从五县回来就帮他做了,费不了两天功夫。第五天我就收拾收拾,准备跟师傅出门。”
他心里想着,沈老爷子是对汪细能和老丈人有恩的长辈,对自己也挺好,能够让老爷子享受,而且这也是个实践和巩固技术的好机会。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汪细卫就带着工具到了老宅。
汪细能更是迫不及待,早已把地方清理了出来。
钱左秀听说两个儿子要重新做省柴灶,难得没用闹腾,和崔咏梅一起在旁边还能搭把手。
兄弟俩一个细心讲解,一个动手实践,和泥、搬砖、砌筑……
老宅里叮叮当当,响彻着忙碌而又充满希望的声音。
汪细卫果然说到做到,尽量让弟弟动手,只在关键处才出手指导或纠正。
汪细能也争气,学得认真,做得卖力,虽然慢些,却有模有样。
杨春燕见汪细卫过来改灶,串到汪家老宅里面看了会热闹,见逐渐成型的省柴灶,动了心思。
“细卫哥,细能哥,也帮我家垒一个吧。”
汪细卫笑着说:“咱们这个能成功,你就找你细能哥帮你做,我过两天就要出门去,时间上来不及,要不然你就等我回来垒也行。”
汪细能接口说:“燕子,没事,等我这个弄完,我就帮你家免费做一个。”
杨春燕有点不相信自己耳朵,工地上汪细能是能吃苦了,可是免费帮自己家垒灶?怕不是耳朵出问题了吧?
汪细能看着不相信的杨春燕,苦笑着说:“燕子,杨叔帮着把我从山上抬下来,又送到沈老爷子那里,这是大恩呢。”
“我以前没有能力,人确实差劲,这不现在会这点手艺,肯定得帮忙做呢。”
汪细能不提这事,杨春燕都忘记了,现在提起来,小巧的鼻子了嗯了一声,心想:“还算你有点良心!”
两天后,一个虽然略显稚嫩但完全合格的新省柴灶就在老宅的厨房里立了起来。
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成果,汪细能脸上洋溢着巨大的成就感和自信,他对未来靠手艺挣钱的路,充满了信心。
抱柴选了半天适合省柴灶的柴火,然后点火,炊烟乖乖的顺着烟囱排出屋外,灶里的火焰乖乖的舔着锅底,还不错!
汪细卫和抽烟的老汪头、难得露出笑脸的钱左秀告辞,回了沙硕地自己家。
第三天,汪细卫果然扛着锄头提着筐,独自一人去了自家土豆地。
他力气大,又肯干,顶着日头,挥汗如雨,只用了一天功夫,就把一片地的土豆收得干干净净,背回来在屋里堆得整整齐齐。
第四天,汪细卫吃过早饭,就溜达着去了灵水村沈老爷子家。
老爷子正坐在门槛上晒太阳,听明来意后,笑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哎呦,细卫娃子有心了!俺这老灶是不好用了,老是倒烟,正愁呢!做!肯定做!就按你们新学的那个省柴的做!”
汪细卫笑着应下:“好嘞,老爷子,那等我回来就过来给您做,保证您能用上新灶烧火做饭!”
沈老爷子从屋里取了一封信,递给汪细卫,“你去五县见玄云,顺便给我捎封信去给他。”
汪细卫接过来,心里想,这不过年才聚嘛?这时节捎什么信呢?
心里想着,嘴上还是答应下来,接过来揣在了怀里,见到了玄云道长交给他就是,也不算事,自己就别多嘴了!
昨天阅读人数显示突破一千人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感谢大家!待会继续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