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逸晨点点头,把教材放在工作室的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还贴了一张便签:“做设计先懂平等,以人为本不是口号,是尊重每一个用户的需求。”他拿出手机,给江哲发了张教材和设计稿的合影:“爸,您的教材我放工作室了,跟同学们一起看。现在我们做设计前,都会先想想‘有没有性别偏见’,比如之前想做‘女生专属运动服’,现在改成‘通用款运动服’,根据身高体重分码,不按性别分——这样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江哲收到照片时,培训刚结束。他看着照片里儿子认真的样子,想起江逸晨小时候,因为喜欢给娃娃设计衣服,被亲戚说“男生不该玩这个”,是他当时告诉儿子“喜欢什么都可以,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现在,儿子不仅坚持了自己的爱好,还把性别平等的理念融入设计,这让他比看到教材出版更开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江念熙把《性别平等教育教材》当成了“论文宝典”。她按照教材里的“大学生性别认知调研方法”,设计了线上问卷,收集了200多份有效数据;参考“校园性别平等宣传案例”,分析了不同高校社团的活动形式,总结出“线上话题讨论+线下体验活动”的有效模式。论文里的每一个论点,都有教材里的案例或理论支撑,连指导老师看了都忍不住称赞:“念熙,你这论文的论据太扎实了,尤其是结合教材里的教学案例部分,很有新意。”
江念熙还把教材里的“家庭平等对话指南”整理成图文手册,发给试点社区的家长们。手册里有“如何跟孩子说‘职业没有性别之分’”“怎么引导孩子分担家务”等实用内容,很多家长反馈:“之前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聊平等,看了手册才知道,原来日常对话里就能传递理念,比如跟孩子说‘爸爸也可以做饭,妈妈也可以修家电’。”
而在江逸晨的工作室里,《性别平等教育教材》成了“设计参考书”。他们做“无性别服饰系列”时,参考教材里的“不同性别身体特征与服饰需求”,设计出更贴合人体工学的版型;做“儿童玩具设计”时,避开“男孩玩汽车、女孩玩娃娃”的刻板印象,设计出适合所有孩子的“创意搭建套装”。有个合作品牌的设计师看到教材后,还特意联系江逸晨:“你们用平等理念做设计的思路特别好,下次我们合作新品,能不能也参考这本教材?”
江哲的教材不仅在家人和学生中发挥作用,还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关注。市教育局决定将这本教材列为“教师继续教育必读书目”,还邀请江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教材培训。第一次培训会上,有位农村教师拿着教材说:“江老师,我们学校之前有个女生想参加航模社团,家长不同意,说‘女生玩这个没用’。现在有了您的教材,我知道该怎么跟家长沟通了,还能组织‘性别平等主题班会’,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平等意识。”
江哲看着老师们认真的样子,想起教材里的一句话:“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他知道,这本教材就像一颗火种,会通过老师们的课堂,传递到每一个孩子心里;会通过江念熙的论文和社区活动,传递到每一个家庭里;会通过江逸晨的设计,传递到每一件产品里——最终,这些火种会汇聚成照亮偏见的光,让平等成为更多人的本能。
十二月初,江念熙的期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还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她拿着论文,第一时间给江哲打电话:“爸,我的论文拿奖了!评委老师说,教材里的案例是论文的‘亮点’,还问我能不能推荐这本教材给其他同学!”江哲笑着说:“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过能让更多人看到教材,也挺好。”
同一时间,江逸晨带着“无性别服饰系列”参加全国设计大赛,凭借“平等理念+实用设计”,获得了“最佳人文关怀奖”。领奖台上,他特意提到了父亲的教材:“我能做出这个系列,离不开我爸的《性别平等教育教材》。它让我明白,好的设计不仅要好看,更要尊重每一个用户的需求,不管性别、年龄、身份,都能在设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与自由。”
颁奖结束后,江逸晨把奖杯和教材放在一起拍照,发给江哲:“爸,这奖杯有您的一半功劳!您的教材不仅教会我平等,还教会我怎么用设计传递平等——以后我会继续做这样的设计,让更多人感受到平等的力量。”
江哲收到照片时,正在整理教材的修订意见。出版社说,很多读者希望增加“职场性别平等教育”的内容,他打算结合江念初做的“职场歧视应对”视频案例,补充到下一版教材里。看着儿子的奖杯和女儿的优秀论文,他忽然觉得,这本教材里的“希望”,已经在家人身上慢慢开花结果——江念熙用学术传递平等,江逸晨用设计传递平等,江念初用视频传递平等,而他自己,用教材和课堂传递平等。
周末回家时,江哲把三本有特殊意义的《性别平等教育教材》放在客厅的书架上:一本是出版社送的样书,扉页有编辑的签名;一本是江念熙用做论文参考文献的,里面夹着她的论文获奖证书复印件;一本是江逸晨放在工作室的,书脊上还贴着他设计的便签。
“爸,您这书架都快成‘平等教育展示区’了!”江念初看着书架,笑着说,“我下次做视频,能不能把这三本书当背景?让观众也看看,咱们一家人是怎么用不同方式传递平等的。”
江哲点点头,看着围在身边的孩子们,忽然想起教材最后一页写的话:“平等不是某个人的事,是每个人的事。它藏在教材的每一个案例里,藏在课堂的每一次对话里,藏在生活的每一个选择里——只要我们愿意,就能让它成为照亮未来的希望。”
窗外的夕阳把客厅染成温暖的橘红色,书架上的三本教材在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江哲知道,这本教材的故事还没结束,它会随着孩子们的努力,走进更多的课堂、更多的家庭、更多的设计工作室,让更多人知道,性别平等不是遥不可及的理念,而是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的希望——是女孩可以大胆学数学,是男孩可以喜欢跳芭蕾,是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不用被偏见束缚,不用被标签定义。
而这份希望,会像一颗种子,在教材的滋养下,在更多人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的阳光下,自由、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