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砺剑惊涛(1 / 2)

朱棣那道恩威并施、如同紧箍咒般的圣旨,如同一道冰冷的符箓,悬于凌云和整个南洋体系的头顶。它既是无上的信任,也是无形的枷锁。朝堂的波澜暂时被强力压下,但吕宋基地内的空气,却因此变得更加凝练、更加务实,甚至带着一丝压抑的紧迫感。

没有时间庆祝擢升,更没有时间沉湎于过去的伤痛或抱怨皇帝的猜忌。凌云深知,那“三年之期”和钦差行辕,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拿出实实在在、无可辩驳的成果,才能赢得真正的主动权。

整个南洋,如同一张被拉满的强弓,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状态。

格物院南洋军工研造司(简称“南工院”)成为了绝对的核心。陈默被正式任命为院判,统领所有技术研发。凌云将缴获的所有技术样本、图纸、数据,以及从苍梧大陆带回的每一片晶体碎屑、每一段记忆中的结构细节,全部向“南工院”无条件开放。同时,来自帝国本土工部、钦天监乃至民间被征召的能工巧匠,也开始源源不断汇入吕宋,充实着研究力量。

研究的重点,聚焦于几个核心方向:

1.“熔炉”能源的逆向与替代:直接复制“圣主”的能源核心几乎不可能,其材料学和基础物理理论远超当前水平。陈默带领团队转变思路,尝试理解其能量释放原理,并以此为指导,改进现有的蒸汽动力和正在起步的电力系统。他们设计出了更高压力、更高热效率的舰用锅炉,并开始小规模试验基于电磁感应的原始发电机和电动机,试图在能量“质”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先提升“量”与“效”。

2.“幽蓝炮”的解析与防御:对能量武器残骸的分析表明,其本质是一种高能粒子流或等离子束。短期内无法复制,但防御研究取得了进展。通过反复试验,他们发现特定厚度和角度的复合装甲(钢甲夹层陶瓷或特殊石棉),配合主动式水幕喷雾系统,能有效削弱能量武器的穿透和烧蚀效果。各主力战舰开始根据这一成果,进行紧急的装甲升级改造。

3.“幽灵船”的追踪与反制:针对其高机动性和隐匿性,“南工院”改进了水下听音器(被动声呐雏形)和磁性异常探测器,并开始研发基于触发引信的水雷和火箭助推深弹,力求在敌方高速舰艇靠近前予以拦截或威慑。

4.“星辉”与“格物”的融合:玄玑子与静尘并未离开,他们成为了“南工院”的特殊顾问。玄玑子尝试将道门对“气”与“场”的理解,融入到能量探测和屏蔽装置的设计中,虽然看似玄奥,却在几次模拟测试中,意外地提升了探测器对特定能量波动的敏感度。静尘则协助筛选和培养心智坚定、不易受精神干扰的技术人员和士兵,并参与设计了一些用于稳定心神、提升注意力的训练方法。

就在“南工院”埋头攻坚的同时,军事改革也在同步进行。

凌云亲自操刀,以远征血战的经验教训为蓝本,重新编练南洋新军。

·陆军:摒弃旧式密集阵型,强调散兵线、火力协同与土木作业。新成立的“神机营”开始批量换装后装线膛击发枪(虽然故障率仍高,但射程和精度远超燧发枪),并配备了轻型迫击炮和手榴弹。

·海军:新的战舰设计图纸已经出炉,代号“破浪2型”。它拥有更优化的水线、更强的装甲(特别是针对能量武器的防御)、更密集的副炮群,以及计划中的、更强大的蒸汽轮机(如果研发成功)。现有的“定远号”等主力舰,也在进行相应的现代化改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