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深蓝节点(1 / 2)

“锈蚀”是宇宙平衡机制的可能性,如同一场思想上的地震,在灰烬堡垒内部引发了远比任何外部攻击都更加剧烈的震荡。这不再是战术层面的调整,而是涉及文明存在意义与终极目标的哲学颠覆。最高评议会陷入了创立以来最深刻、最分裂的辩论。

一方坚持“人类中心”的生存意志,认为即便“锈蚀”是某种自然机制,文明的第一要务也是生存与延续,绝不能坐以待毙或向毁灭性的力量妥协,应继续强化防御,寻找彻底消灭或隔绝“锈蚀”的方法。

另一方则开始拥抱“宇宙生态”的视角,认为文明若想长久存续,必须理解并尊重所处的宇宙环境,找到与包括“锈蚀”在内的各种宇宙力量共存的“生态位”,哪怕这意味着文明自身需要做出痛苦的改变。

争论没有立刻的胜者。但“变量研究所”提出的思路,为这场辩论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实践出口:**与其在理论上空谈,不如去寻找能够验证“共生”可能性的实证。**

他们的目光,再次投向了κ所赠的规则拓扑星图。

在星图之上,除了代表堡垒的淡金点、κ的银蓝点、以及遥远的“锈蚀”主体暗红污迹之外,还存在一些未被详细标注的、散发着其他色泽的光点。其中一个,在星图上呈现出一种深邃的、稳定的**蓝色**,其位置恰好位于几个规则结构复杂区域的“交汇处”,并且,根据星图显示的规则流向,这个蓝点似乎处于一种奇特的**“动态平衡”**状态——它既没有被周围的复杂规则结构同化,也没有被隐约可见的、细微的“锈蚀”脉络所侵蚀。

它就像一个在激流中保持稳定的漩涡中心。

“这个节点,”枢指着星图上的蓝点,“它的规则签名显示出高度的复杂性和……某种内生的稳定性。它没有‘织网者’那种主动维系外部的特征,也不像‘纳吉尔法’那样试图驾驭外部力量。它似乎……**自成体系,并与环境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妥协**。”

这,是否就是一个现存的、成功找到了自身“生态位”的文明范例?一个可能实践了“第三变量”理念的活样本?

前往这个被命名为**“深蓝节点”**的区域,进行接触或观察,成为了打破堡垒内部辩论僵局、寻找“共生”之路实证的关键提议。

“基石”号再次受命。这一次,它的任务不再是探索远古遗迹或应对直接威胁,而是肩负着为整个文明寻找未来方向的使命。舰员们的意识中,除了探索者的好奇,更多了一份朝圣般的凝重。

---

规则谐振跃迁的过程依旧玄奥。当“基石”号再次锚定时空时,眼前的景象与规则奇点的狂暴、秩序坟场的死寂都截然不同。

这里,是一片**“规则湿地”**。

空间的“质感”湿润而厚重,仿佛充满了无形的、缓慢流动的规则“养分”。放眼望去,看不到任何熟悉的星体,取而代之的是无数漂浮在虚空中的、形态各异的**规则结构体**。这些结构体不像规则奇点那样狂暴地自我编织与解构,它们大多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形态,如同宇宙中自然生长的、奇特的“珊瑚”或“树林”。有的结构体散发着温和的光芒,有的则在缓慢地吞吐着周围的规则流,还有的彼此之间通过纤细的、发光的规则“藤蔓”相互连接,构成复杂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