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塑造的银蓝色蜂窝状结构,如同宇宙尺度上的一块创可贴,牢牢“粘合”在了灰烬堡垒防御阵线最为吃紧的区域。那片空域的规则冲突被强行凝固,狂暴的“锈蚀”规则场如同被冰封的怒涛,保持着冲击的形态,却失去了侵蚀的动能。堡垒规则屏障承受的压力骤减,能量消耗曲线的陡峭坡度瞬间变得平缓。
这宝贵的喘息之机,被堡垒以最高效的方式利用起来。
“熔炉”协议的运转节奏并未放缓,但目标变得更加明确。所有资源立刻从濒临过载的紧急防御状态,转向了**抢修与强化**。能量被优先输送到受损最严重的屏障区域,基于k蓝图优化的修复协议全速运行,淡金色的光膜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破损处重新蔓延、弥合。工程团队则如同穿梭在血管中的修复细胞,利用“活性金属”的自适应特性,快速更换和加固那些因规则惰化而失效的结构部件。
同时,更多刚刚下线、经过严格检测的“共轭晶石”,被嵌入到防御网络中相对薄弱的节点。整个堡垒外壳的金色网络变得更加密集、更加明亮,其规则谐振的稳定性和覆盖范围都有了显着提升。
整个文明如同一台精密而庞大的机器,在短暂解除致命威胁后,疯狂地进行着自我修复与升级。疲惫感依旧存在,但被一种更为强烈的求生意志所覆盖。他们清楚,k的干预是暂时的,这片被“冻结”的规则区域不知何时会失效,或者,“锈蚀”本身会找到绕过这片区域的方法。
\\---
在这紧张有序的修复期间,对k那惊世骇俗的“规则冻结”技术的分析,也在同步进行。枢带领的技术团队,几乎调动了“深根”网络所有的剩余算力,试图从那银蓝色的蜂窝结构中解析出一丝半缕的技术原理。
结果令人震撼,也令人气馁。
他们能够观测到那结构的宏观形态,能够检测到其散发出的、稳定到不可思议的规则波动,甚至能够确认它确实有效地“禁锢”了那片区域的规则冲突。但关于其内部运作机制,关于k是如何实现这种近乎“悖论”的操作——在不消灭冲突任何一方的前提下强行稳定混乱——他们一无所获。
那银蓝色的结构,其规则编码方式远远超出了堡垒目前“融汇科学”的理解范畴,甚至可能超出了k之前给予的“语法”框架。那更像是某种……更底层、更本质的规则应用方式。
“我们就像刚刚学会使用杠杆的原始人,突然看到了有人在进行核聚变反应。”枢在内部报告中无奈地比喻,“我们能看到现象,感受到其威力,但对其原理,连猜测的方向都找不到。”
这种技术上的巨大鸿沟,让所有知情者心中都蒙上了一层复杂的阴影。k的文明层次,可能比他们最大胆的想象还要高出数个量级。与这样的存在为邻,是福是祸,愈发难以预料。
\\---
就在修复工作接近尾声,堡垒规则完整性缓慢回升至百分之七十八左右时,负责监控k“星点”的小组传来了新的信息。
那颗一直稳定闪耀的“星点”,其光芒开始以一种极其缓慢、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节奏,**明暗交替**。